《苦寒行·十月边头风色恶》翻译赏析

2019-05-05古籍

  《苦寒行·十月边头风色恶》作者为宋朝文学家刘克庄。其古诗全文如下: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官,朱门日高未启关。

  重重苇箔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前言】

  《苦寒行》是南宋诗人刘克庄创作的古体诗。诗前四句写边疆的士卒生活,后四句描写京城大官的生活。诗人把强烈的感情,寓于形象描写之中,既显豁,又蕴藉。

  【注释】

  1 苦寒行:在《乐府诗集》中属《相和歌·清调曲》。《乐府解题》说:“晋乐奏魏武帝《北上篇》,备言冰雪溪谷之苦。其后或谓之《北上行》,盖因武帝辞而拟之也。”原辞为曹操所作,是公元206年(建安十一年)春正月北征高干时写,表现了行军时的艰苦情况。

  2 边头:边境。

  3 风色恶:气候恶劣。

  4 押衣敕使:朝廷派出来送寒衣的官员。敕使,奉皇帝命令办事的使者。

  5 长安:此指南宋都城临安。

  6 热官:权势显赫的官吏。

  7 朱门:红漆大门。指贵族豪富之家。

  8 启关:开门。关,门闩。

  9 帏箔:帐幔和帘子,泛指帘幕。

  10 屏山:屏风。

  11 中酒:喝醉了酒。

  【翻译】

  十月里边境上气候恶劣,北风一阵比一阵强;官军们身上还只是穿着薄薄的衣衫。送棉衣来的使臣早该到了,如今却还不见踪影;可怜战士们披着铁甲,几乎冻僵,在漫漫长夜中难以入眠。京城中有多少炙手可热的高官,太阳高高升起,朱漆大门仍然牢关。无数重帘幕低垂屏风密遮,他们喝醉了酒沉睡,怎知道门外地冻天寒。

  【鉴赏】

  前四句写边疆的士卒生活。十月的边疆,气候恶劣,守边的兵士,却衣裘单薄。仅仅两句,就写出了十分反常的现象。“风色恶”,即使一般百姓,也已厚衣上身,而边防士卒却是衣单身寒。这就突出了问题的严重性。“押衣敕使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这两句把士卒的苦寒同押衣使联系起来了。押衣使迟迟不来,不仅士卒身受其苦,更重要的是造成了边防危机:军士衣冷难睡,一旦有了敌情,将何以应付?那么,押衣使又为何迟迟不来呢?诗人并不直接作答,反而描绘了另一种景象。

  诗的后四句描写京城大官的生活。长安是汉、唐旧都,往往用以代指京城,这里指南宋都城临安。那些京城高官,日上三竿,依然重门深锁,在层层的暖帘和屏风之内,高卧未起。他们酒醉饭饱,怎知道屋外的寒冷!

  表面看来,诗人只是把两种截然不同的先活情景并列在一起,作客观的描绘,不加任何评论。实际上,这种对比本身就包含着爱僧衰贬,显示着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具体描写中,诗人又注意了多方照应,比如,“热官”,就是有权势的大宫,著一“热”字,其气焰燕夭之状可见,与军士的“冷”适成对照。贵人的“朱门日高未启”和戍卒的“夜长甲冷难睡”则构成了更为鲜明的对照。一方面,是十月边头风色恶,身上衣裘薄;另一方面,则是中酒不知寒,芙蓉帐暖度春宵。这是以上层统治集团纸醉金迷之“乐”,来反衬边防戍卒之“苦”。诗人把强烈的感情,寓于形象描写之中,既显豁,又蕴藉。此外,达官贵人之所以能歌舞升平,全仗成卒的艰苦守边,而这些显贵们只知热衷功名利禄,对此是不会加以考虑的,即使是押送寒衣的例行公事,也迟迟不办。试问,一且大敌猝至,将如何抵御?那时,今日的热官只有沦为阶下囚,巨宅细软、歌儿舞姬,也只有成为他人的囊中物。这些,都是题外的话,留待读者去思索了。

上一篇:《清平乐·纤云扫迹》翻译赏析下一篇:《桃源行渔舟逐水爱山春》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