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的翻译赏析

2019-06-28古籍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作者为唐朝诗人杜甫。其古诗全文如下: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

  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前言】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诗中有对真挚友情的珍惜,有心志共鸣的融洽,有生命志向茫茫无归的惆怅。此诗先写与李白的深厚交情,再叙与李白同寻范十隐居,后写作者即席朗诵了屈原的《橘颂》,三个人的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表达了朋友之间心神相连的感情。

  【注释】

  ⑴《宋书》:谢灵运云:“每对惠连,辄得佳句。”

  ⑵《汉书·吴王传》:往往而有。《南史》:武威阴铿,字子坚,五岁能诵赋日千言。及长,博涉史传,尤善五言诗,为当时所重。

  ⑶《论语疏》:“颛臾主祭蒙山。”山在东,故曰东蒙。【黄鹤注】《唐志》:蒙山在沂州新泰县。沂与兖州为邻,公在兖,故云东蒙客。

  ⑷《韩诗外传》:“使两国相亲如弟兄。”

  ⑸《世说》:朱百年就孔思远宿,饮酒醉眠。汉姜肱兄弟,同被而寝。晋祖逖、刘琨情好绸缨,共被同寝。

  ⑹《诗》:“携手同行”。

  ⑺丁督护诗:“幽期济河梁。”谢灵运诗:“平生协幽期。”

  ⑻《高士传》:楚聘北郭先生,妇曰:“结驷连骑,所安不过容膝。”遂辞聘。《后汉书》:汝南廖扶,绝志世外,不应辟召,时号北郭先生。【钱谦益笺】太白集《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诗云:“忽忆范野人,闲园养幽姿。酸枣垂北郭,寒瓜蔓东篱。”此云“来寻北郭生”,即其人也。【黄鹤注】范居任城北郭,非兖州北郭。

  ⑼《曲礼》:“客人门而左。”殷仲文诗:“能使高兴尽。”

  ⑽《家语》:“升堂侍立。”《庄子》:黄帝遇牧马童子,问涂焉。黄帝曰:“异哉小童!”《杜臆》:见小童之清俊,便知主人不俗。

  ⑾梁元帝《纂要》:“晚照谓之落景。”卢思道诗:“落景照长亭。”

  ⑿《列子》:“望之若屯云焉。”袁孝若《诸葛孔明论》:“古城荒毁,难可修复。”

  ⒀《杜臆》:《橘颂》以受命不迁,行比伯夷。颂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⒁《晋书》:张翰在洛见秋风起,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鲙,曰:“人生贵适志,何能羇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⒂江总诗:“暂笏奉周行。”【邵二泉注】“冠簪手笏,贵者之服。

  ⒃李陵诗:“悠悠清川水。”吾丘寿王论:“东越沧海。”阴铿,字子坚,南朝陈著名诗人,尤善五言诗。东蒙,山名,即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北郭生,指范隐居于北郭。落景,斜阳。闻寒杵,日晚而闻舂米、捣衣之声。屯,聚。古城,指鲁城。橘颂,《楚辞·九章》篇名,屈原所作。莼,水菜名,一名水葵,又名凫葵,叶可做汤吃。簪笏,冠簪与手板,仕官之所用也。悠悠,安闲貌。沧海情,谓无复簪笏之愿,而欲寄情江海。亦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意。

  【赏析】

  此诗可分三段,前二段各六句,后段四句收。首段叙写对待李白的交情。共被同行,亲如弟兄。次段叙述两人同寻范十隐居。“更想”“还寻”两句,叙途中之事。“入门”“侍立”两句,写造访范居。“落景”“屯云”两句,写他们留连至晚。末段写吟《橘颂》,对隐居而思物外之游。虽然诗中有对李白的赞叹,但更多的是描出了友情的几幅简约入微的素描。“秋共被”“日同行”“寻北郭”“入门高兴发”“屯云对古城”“悠悠沧海情”,夜晚,白天,出城,入归,望天,问海,这种感情里,兄弟之情,心神相连,生生都是不会轻易断绝的。

上一篇:过宋员外之问旧庄翻译及赏析下一篇:《南邻·锦里先生乌角巾》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