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结客少年场行》译文及赏析

2020-05-11古籍

  《代结客少年场行》

  南北朝:鲍照

  骢马金络头,锦带佩吴钩。

  失意杯酒间,白刃起相雠。

  追兵一旦至,负剑远行游。

  去乡三十载,复得还旧丘。

  升高临四关,表里望皇州。

  九衢平若水,双阙似云浮。

  扶宫罗将相,夹道列王侯。

  日中市朝满,车马若川流。

  击钟陈鼎食,方驾自相求。

  今我独何为,坎壈怀百忧?

  《代结客少年场行》译文

  青白大马金笼头,腰间锦带挂吴钩。

  杯酒之间不如意,拔刀而起相格斗。

  一旦追兵来逮捕,背剑远走天下游。

  一去故里三十年,最后又回到家门口。

  登上高处远望四个关口,京城里外眼底收。

  京城的纵横大路极其平坦,宫殿高得和天空的云彩一样。

  在宫阙和大道两旁都是一座座王侯将相的住宅。

  中午市中聚满了人群,车马奔驰似水流。

  钟鸣鼎食权贵家,并驾齐驱忙奔走。

  如今为何独独我这般?坎坷一生怀百忧。

  《代结客少年场行》注释

  骢马:青白杂毛的马。络头:马羁,笼头。吴钩:吴地所产的一种宝刀,似剑而曲。

  失意:不遂心。相雠:互相结为仇敌。雠,同“仇”。

  追兵:追捕少年的官兵。

  旧丘:老家。丘,古时田里的划分单位,“四井为邑,四邑为丘”。

  升高:登高。临:从高处往下看。

  四关:四个关口。据说洛阳有四关,东为成皋,南伊阙,北孟津,西函谷。

  表里:内外。皇州:京城。

  九衢:指京城内的交通要道。衢,道路。古时京城制度,纵横大道皆九条,所以称九衢。这句是说京城的纵横大路极其平坦。九衢,又作“九涂”。

  双阙:宫门外的两个楼观。古时在宫门外建二台,上面修成楼观,中留空阙作为过道,所以叫作阙。双阙,在这里是指宫殿。

  扶宫:夹宫。扶,沿、循。罗:罗列。

  日中:中午。市朝满:市中聚满了人群,以喻京城中追求利禄的人很多。

  钟:古时的一种打击乐器。鼎:古时烹煮用的器物,一种金属制成的三足两耳的锅。这句是说那些贵族官僚们击钟列鼎而食,非常豪奢。

  方驾:并车而行。自相求:互相追求。这句是说那些贵族官僚们车马拥挤地忙着去互相逢迎干求。

  坎壈:同“坎廪”,穷困不遇的样子。

  《代结客少年场行》创作背景

  历来论者认为鲍照所写景色,当为洛阳,从“四关”、“双阙”等看来,确如东汉洛阳。但京城中贵戚官僚钟鸣鼎食、互相勾结的现象,却是封建社会普遍现象,不限于一个朝代。此诗正是在作者看破当时官场现象,有感而发所创作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代结客少年场行》赏析

  鲍照这首拟作同样是对任侠行为和心态的歌颂,寄寓了强烈的身世之感和不满现实的愤慨之情。从诗中时间跨度之大和内容的深沉来看,可推断为鲍照的晚期作品。

  “骢马金络头,锦带佩吴钩”写任侠少年的勃勃英姿。人物出场的第一个亮相就给人以色彩鲜明、器宇轩昂的感觉。

  “失意杯酒间,白刃起相仇”写少年尚武、任侠的性格。杯酒之间稍不如意,便拔剑而起.白刃相斗,彼此结为仇敌。表现了主人公年少时的'血气之勇和热衷骑射饮宴的侠义豪情。

  “追兵一旦至,负剑远行游”。一旦官府追来,他们就“负剑远行”,奔走他乡。这正是古代“游侠儿”的典型形象。此句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情节。

  “去乡三十载,复得还旧丘”写任侠少年的逃亡归来。少年时代血气方刚,争勇好胜,杯酒之间的小小口角也会引起一场生死格斗,以致追兵缉捕,亡命而逃。弹指间一去三十年,如今重归故里,一无所成,而人已届暮年,无限感喟自在不言之中。可以想见,这些年来,主人公必然历尽沧桑,如今再不是当年血气方刚的初生牛犊了。

  “升高临四关,表里望皇州”。先写登高鸟瞰四个关口,再写由表及里看京城。作者“立足”点的每一转换,诗句即随之推出一个新的境界。

  “九衢平若水,双阙似云浮”。九涂,指京城内的交通要道。双阙,宫门外的两个横观。此处运用了两个比喻:用“水”来形容京城大路纵横平坦,用“云彩”来形容宫殿之高。本,本和喻体有机地统一了起来,具有很强的渲染作用。

  “扶宫罗将相,夹道列王侯”。这两旬是互文,描写了在富阙和大道两旁都是一座座壬侯将相的住宅。一个内容从两个角度表现,显得条理清晰、词句活泼,表意更为完美。

  “日中市朝满,车马若川流。"写市中聚满了人群,车马川流不息,以喻京城中追求利禄的人很多。

  “击钟陈鼎食,方驾自相求。”全句意为,贵族官僚们击钟列鼎而食,非常豪奢,车马拥挤地忙着去互相逢迎干求。京城中王侯将相奢侈豪华的生活和互相攀附的作风,在这个层次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从中读者不仅可以看到富丽的皇室宫殿,而且可以看到“扶宫”、 “夹道”的王侯府邸、将相门第,以及他们奢侈豪华的日常生活、争名逐利的种种丑行。世态人情,尽在其中。这是诗人对当时不合理的封建门阀制度最形象最生动的揭露和抨击。

  “今我独何为,坎螵怀百忧以两句反问结束,以自身的坎壤百忧,对比上文回京后所见所闻的繁华,一盛一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人深感其中的无限悲辛。“坎壕怀百忧”,正是“负剑远行游”的必然结果,貌似悔恨,实则寄寓了怀才不遇的无限不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

  这篇诗的艺术技巧也很高,语言精炼、自然,形象鲜明,音韵和谐、优美,富有韵味,给人印象深刻。看不出当时“绮丽”文风对他的影响,这也是可贵之处。

  《代结客少年场行》作者介绍

  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

【《代结客少年场行》译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1.鲍照《代结客少年场行》译文及赏析

2.李白《结客少年场行》译文及注释

3.《新五代史》原文及译文赏析

4.《旧五代史·冯道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5.旧五代史李琪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6.清明译文及赏析

7.《殷武》译文及赏析

8.原文及译文赏析

9.佳人译文及赏析

上一篇:《高山流水·素弦一一起秋风》译文及赏析下一篇:《夏夜追凉》译文及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