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秦川》全诗及赏析

2019-01-24

  出自李颀《望秦川》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⑴秦川:泛指今秦岭以北平原地带。按此诗中意思指长安一带。

  ⑵朝(zhāo):早晨。迥(jiǒng):遥远。

  ⑶山河:大山大河。多指自然形胜。净:明洁。

  ⑷逶迤(wēiyí):曲折绵延貌。都城,京城。

  秋声:指秋天里自然界的声音。万户:万家,万室。万,极言其多。

  寒色:寒冷时节的颜色、景色。五陵:指长安城北、东北、西北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长陵(高祖刘邦)、安陵(惠帝刘盈)、阳陵(景帝刘启)、茂陵(武帝刘彻)、平陵(昭帝刘弗陵)。

  客:作者自指,因为当时在外作官是作客他乡。归欤(yú):归去。辞官回乡叫“归”。

  凄其:凄然,心情悲凉的样子。霜露浓:比喻官场上不得志,就像是遭受风霜雨露那样,萎靡不振失去生机。

  参考译文

  我清晨从长安出发,回头东望,离秦川已经很远了,太阳从东峰上冉冉升起。天气晴朗,远处的山水明洁清净,可清清楚楚地看见;长安城蜿蜒曲折,重重叠叠宏伟壮丽。秋风吹起,家家户户的竹林飒飒作响,五陵一带的松林蒙上一层寒冷的色彩。我有归去的感叹,这里霜寒露冷,还是回去吧。

  意境

  一个深秋清晨,诗人凭高而望,只见秦川广大辽阔,一望无涯;东边山峰正托出一轮红日,景象莽远而壮丽。

  由于天气晴朗,远处的一山一水也能清楚望见,而晨曦披照下,城阙蜿蜒重叠,雄壮宏丽,望去一片金光闪烁,耀眼夺目。

  遥见长安城内外,房屋节次鳞比,绿竹掩蔽,秋风吹动,沙沙地响,一片秋声。又见五陵壮伟,依次布开,松柏围植,枝叶青翠,远远望去一片苍色。

  游子异乡客心中叹道:“归哉!归哉!”,不因为霜重雾浓、秋意寒淡,而是我的心里太凄怆了。

  赏析

  此诗是诗人将归东川临离长安时,眺望秦川之作,它以明净的色调,简洁的笔触,描绘出长安一带山川明净而阔朗的秋天景色。前四句描写的景物明净、壮丽,体现了作者对京城生活的留恋与不舍之情;后四句描写的景物萧条、清冷,体现了作者去官途中的怅惘和凄凉之情。全诗写景细致,笔墨简淡,线条清晰,情景交融,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李颀虽出身于唐朝士族赵郡李氏,但中进士仅任新乡县尉之类的小官,经五次考绩,未得迁调。晚年辞官归隐故乡。这首《望秦川》是他晚年官场失意,离别长安途中写的诗。

  这首诗由“望”字入手,描述了长安附近,渭河平原一带,秋风萧瑟、凄凉寥落的景象。诗的上四句写景。旭日东升,登高一望,号称八百里秦川尽呈眼底,正东方的山峰起伏嵯峨,在初日的映照下,山形尤显清晰。四周环顾,远近层峦叠嶂,泾渭纵横,山河互映,都显得明亮洁净,而长安都城则随山势而逶迤曲折,尤显气势雄伟。这四句既写出秦川的广阔视野,又衬托出长安城的巍峨雄姿,而眼界广阔,山河明净,正是秋高气爽时节观景的特点,不言秋而秋色已自见。下四句即转而着重写秋。无数竹丛在寒风中摇曳,瑟瑟作响,一派秋声,五陵苍松翠柏,虽然不像其它树木那样黄叶凋零,但其森然凛冽,透露着浓重的寒意。写秋亦全然由具体的景物来作渲染和衬托。诗中对秋景的描写既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笔墨简淡,线条清晰,犹如一幅萧疏散淡的山水画卷。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清晨,遥望辽阔的秦川大地,太阳刚刚从东面苍凉的峰峦间隙中显露出来,照得长安、渭水一片苍翠。一个“迥”字,将渭河平原的辽远开阔,准确地表现了出来。红日东升,本是极其绚丽多彩的景色,但是由于诗人的心境不佳,这美景也随着萧瑟的秋风显得肃穆苍凉。

  太阳升起来了,将大地照得十分清洁、明净,一切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远处山葱草翠,近处渭水泛波。那蜿蜒起伏、逶迤连绵的城阙正是帝都长安。这“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句中的“净”字和“重”字,将长安城周围的庄重肃穆,秋色的苍劲凄清,传神地点染出来。

  接着,诗人进一步渲染秋的悲凉气氛,“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汉代豪门贵族曾聚居于五陵一带。这两句是说,帝都附近,家家有竹,秋风袭来,竹摇叶动,萧萧飒飒,五陵松柏,蓊郁苍翠,微风吹动,松涛声响,更给长安增添了几分寒意。

  前面的诗句在着意渲染气氛,结尾两句则是要说明写此诗的原意。诗人“望秦川”是因为“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诗人才华出众,为时人所推重,四十五岁中进士后,只任过新乡县尉那样的小官,而且长期不得升迁,而如今就要返乡,诗人郁郁不得志而有“归欤”之叹。尾联是全诗的主旨,表明了作者辞官归隐的决心。

  这首抒情诗,对秋景的描述极为生动细致的,它不但用悲凉的气氛烘托了诗人的心境,而且将秦川大地的秋色呈献在读者面前,是一首不可多得的情景交融的诗篇。

上一篇:隋朝民歌《送别》全诗赏析下一篇:崔国辅《小长干曲》全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