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时有一书生,性痴而微有词辨,不曾识羊。有人饷其一羝羊,乃绳系项,牵入市卖之。得价不多,频卖不售。市人知其痴钝,众乃以猕猴来换之。
书生既见猕猴,还谓是其旧羊,惟怪其无角,而目顿改。又见猕猴手脚不住,只言市人捩去其角,然为猕猴头上无疮痕,不可为验,遂隐忍不言。乃牵猕猴归家而咏曰:“吾有一奇兽,能肥亦能瘦。向者宁馨膻,今来尔许臭。数回牵入市,三朝卖不售。头上失却皂荚子,面孔即作橘皮皱。
[注释]:词辩:辩论的言词。 宁馨:这样。 膻( shān):羊肉的气味。 皂荚子:皂荚树上结的果实,状如豆角。
1.羊为什么卖不出去?
2.文中形容这个书生的词语有哪些?
3.文中的性痴书生代表什么形象?
4.文中多次出现“其“字,都是代词,指出它的具体意思。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因为是一只公羊,不能生小羊,所以难以卖出。
2.性痴:痴钝。
3.代表了某些读书的人,一心只读书,不分五谷、牲畜,专钻牛角尖。
4.惟怪其无角:它。
5.告诉我们,读书不能只钻进故纸堆里,还要有一定的实践活动,积累一些社会经验,不然,会闹出笑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