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书屋文言文翻译

2020-08-22文言文

梅花书屋文言文翻译

  导语:梅花书屋,是在原先倒塌的老房子基础上加高地基而修建的一间大书屋,书屋四周栽植了海棠、蔷薇、牡丹、茶花和梅花等名目众多的鲜花,伴以假山湖石、凉棚花台,景色怡人,非高雅之士不许入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梅花书屋》译文。欢迎阅读!

  原文

  陔萼楼后老屋倾圮,余筑基四尺,乃造书屋一大间。旁广耳室如纱幮①,设卧榻。前后空地,后墙坛其趾,西瓜瓤大牡丹三株,花出墙上,岁满三百余朵。坛前西府二树,花时积三尺香雪。前四壁稍高,对面砌石台,插太湖石数峰。西溪梅骨古劲,滇茶数茎,妩媚其旁。其旁梅根种西番莲,缠绕如缨络。窗外竹棚,密宝襄盖之。阶下翠草深三尺,秋海棠疏疏杂入。前后明窗,宝襄西府,渐作绿暗。余坐卧其中,非高流佳客,不得辄入。慕倪迂“清閟②”,又以“云林秘阁”名之。

  译文

  陔萼楼后面的老屋坍塌后,我命人造了一间大书屋。两旁的耳室如同纱橱一样,里面放着卧榻。因为前后都是空地的缘故,在后面种了三株西瓜瓢大牡丹,盛放之时,大约有三百朵花自墙上蔓延出来,甚为好看。前面种了两株西府海棠,花开时如同三尺香雪一般漂亮可人。前面四壁稍稍有点高,便在它对面设了石台,放上了几峰太湖石。西溪梅花梅骨古劲,滇茶自有一份妩媚。梅花旁边还种着西番莲,缠绕着如同璎珞一般。窗外有竹棚,颇为繁茂。台阶下面翠草三尺,中间秋海棠疏落间杂。前后明窗下种以各种花木,渐成暗绿色。我坐卧其中,若不是高雅的客人,我绝不会让他进来。因为仰慕倪瓒,所以仿照他的清閟阁给这间书屋起了个名字,叫“云林密阁”

  作者背景

  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他善于运用修辞,熔才情、气节、学识于一炉,灵笔点化,简练中见丰富、平实中显新妙、单纯中透雅致,营构了独具个性的艺术妙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阅读练习

  【注】①幮(chú):古代一种似橱形的帐子。②閟:同“闭”。

  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花 时 积 三 尺 香 雪

  (2)西 溪 梅 骨 古 劲

  2、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1)余筑基四尺( ) (2)岁满三百余朵( )

  (3)密宝襄盖之( ) (4)又以“云林秘阁”名之( )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3分)

  阶下翠草深三尺,秋海棠疏疏杂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张岱是小品名家,他善于运用修辞,熔才情、气节、学识于一炉,灵笔点化,简练中见丰富、平实中显新妙、单纯中透雅致,营构了独具个性的艺术妙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你能结合本文相关语句,进行精当的赏析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张岱说:“余坐卧其中,非高流佳客,不得辄入。”《陋室铭》中,刘禹锡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你如何看待他们的交友观?说说你的想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2分)(1)花时/积三尺香雪(2)西溪梅/骨古劲(西溪梅骨/古劲)

  2、(4分)(1)我;(2)每年;(3)覆盖;(4)命名。

  3、(3分)台阶下长着厚厚的青草,草间疏疏地点缀着一些秋海棠。

  4、(4分,不设统一答案,从修辞、词语等角度赏析均可)示例:张岱的修辞手法用得很妙,如“坛前西府二树,花时积三尺香雪”,把繁茂的花朵比作积累了几尺高的香雪,写出了花的清丽可人,语言简洁,却给人以无尽的想象。

  5、(4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我觉得他们的交友观值得借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选择高雅的人交朋友可以提高自己的修养,完善自己的品行,可以让自己的学识得到提升。

【梅花书屋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1.梅花书屋原文及翻译

2.杏花书屋记文言文翻译

3.梅花书屋阅读答案

4.记超山梅花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5.记超山梅花的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6.梅花岭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7.梅花岭记文言文

8.梅花 / 梅原文及翻译

上一篇:竹轩记文言文注释及原文下一篇:关于冷战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