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设计范文

2019-02-22教案

  【教材分析】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嫦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关于此诗的解释,过去的注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认为是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认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认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一般认为是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

  这是两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前者浅显易懂,后者内涵丰富,都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教学时要区别对待,把握尺度。诗歌本来就是一种较之其他文体更凝缩、更含蓄的文学样式,李商隐的作品在这方面更为典型。对《嫦娥》的多义不必给学生讲解,只要弄懂诗的大意并能背诵就可以了。

  【教学目标】

  1. 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古诗。

  【重点难点】

  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具准备】

  1.学生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

  2.学生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乞巧》)

  明确单元导语要求

  1.第八组的整组课文都是有关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的,请大家齐读121页导语,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

  ①民间故事可引发想象。(师简述神话、传说的由来)

  ②本组课文与神话、传说有关,可感受古人想象的丰富。

  ③课外可阅读相关书籍。

  2.是的,这些神话、传说流传深远,古人许多诗词中都有描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单元的内容。

  一、积累展示,激起兴趣

  1.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还知道有哪些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吗?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咱们共同来背背吧。(《清明》《元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首也是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乞巧》。

  3.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提醒乞的写法:乞字中间少一横,与气区别。两个第三声的字连在一起,前面的字要读成第二声。)

  4. 质疑:同学们你们知道乞巧的意思?(生借助注释回答古代节日七夕节,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5. 学习资料袋关于乞巧习俗的介绍。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古诗,自由朗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检查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2)识记生字。谁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提示:翘舌音:烛

  形近字:宵霄(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汇报(宵是晚上,霄是天空)

  3.谁来读读这首诗?师指名读诗。

  4.读出节奏。

  (1)读古诗讲究停顿,请你在停顿的地方画出/。试着按自己停顿的方式读读这首诗。

  (2)指名读,纠正,出示画好节奏的古诗。齐读。

  三、合作探究,体会意境

  1.结合古诗下边的注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师生共同研究古诗的意思。

  (1)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A.汇报:七夕今宵指的是哪天的晚上?

  B.碧霄是什么样的吗?(课件出示:碧霄的画面)谁能说说这是什么天空?(碧霄指的是浩瀚无际的天空,在浩瀚无际的夜空,有一条银河,又叫天河,天河的两边有两颗特别明亮的星星,一颗是织女星,一颗是牛郎星,两颗星星遥遥相对。

  C.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这两句诗连起来说就是?(七月七日这一天晚上,人们纷纷抬头看看浩瀚无际的天空,因为牛郎织女将会在这一天渡过银河来鹊桥相会。)

  D.这两句诗包含了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你们知道是什么故事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牛郎织女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穷小伙子,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人们都叫他牛郎。一天,天上的织女和她的姐妹们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在老牛的帮助下牛郎认识了织女,二人相互喜欢,于是织女偷偷留在了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

  两个人结婚之后,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可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王母娘娘知道,王母娘娘很愤怒,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

  牛郎上天无路,老牛告诉他,只要用它的皮做成鞋,就可以飞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谁知道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钗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分开在两岸,只能相对流泪哭泣。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可奈何,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E.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古诗,让我们带这种心情再读一读这首诗吧。

  (2)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A.家家什么意思?为什么乞巧要望着秋月呢?我们来看看古代人是怎样过乞巧节的?

  因为古人过乞巧节最普遍的乞巧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七月七日这一天晚上,少女们相聚在一起,摆上时令的瓜果精美的点心,朝天拜祭,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穿针乞巧,祈祷祈福。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

  C.所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两句诗连起来就是?(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的人们,对月穿针,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 所穿的红线都用了无数条。)

  D.同学们真会学习,那么谁又能够把句子意思连起来,完整而有感情地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呢?

  E.所以每一条红丝代表了人们的一个美好心愿。那么她们有什么心愿呢?他们在对月穿针时,心里会乞求写什么吗?有一首《乞巧歌》是这样说的:

  乞手巧,乞貌巧;

  乞心通,乞颜容;

  乞我爹娘千百岁;

  乞我姊妹千万年。

  F.拓展:

  a.同学们能想象她们心里可能会乞求些什么吗?(乞富、乞子、乞健康、乞平安)

  b.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和梦想,你们心里最想要的是什么?如果今年七月七日的你也过乞巧节,你会乞求什么呢?(学生说)

  四、背诵古诗

  1.过渡语:这首诗真美,可以带给我们这么多美好的想象,同学们想不想把它读好?老师也想读,那么请同学闭上眼睛,看看你在老师的朗读中想到了什么画面?(你想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说。

  2.指导朗读古诗。(自读、指名读、男女合作读)

  3.背诵古诗。(自背、指名背、齐背)

  五、总结升华,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林杰写的《乞巧》,通过学习,相信大家对我国传统文化又有了新的了解。希望大家也能在七夕这个传统节日那一天来乞取自己的希望。也希望大家课下能收集一些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板书:

上一篇:小学三年级下册《培养良好的习惯》教案下一篇:《金色的脚印》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