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将莫邪》教案

2019-10-06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读读背背,疏通文意。

  (二)品味细节,揣摩性格。

  (三)沉潜涵泳,理解内蕴。

  (四)联系实际,评价观念。

  二、课时安排

  1.5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读准音,查词典,扫清字词障碍。

  (2)读顺文,并圈出最感兴趣的内容。

  (3)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地朗读记叙“赤”复仇的部分。

  2.文学常识

  干宝(?~336),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字令升,新蔡(今河南新蔡)人。年轻时即勤于学业,博览群书。曾以著作郎领修国史,著《晋纪》(二十卷,今已佚),当时被公认为一部很好的史书。又喜阴阳术数之学,编集神灵怪异故事,成《搜神记》,试图证明世上真有所谓鬼神。

  《搜神记》系志怪小说集,二十卷。原本已失传,今本是后人从《法苑珠林》《太平御览》等书中辑录而成的。书中记录的多为神怪灵异,但也保存了一些富于现实意义的民间传说,从不同方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活动过程

  1.正音听读

  (1)下列画横线的字该怎么读?(板书或以多媒体显示,学生认读后配上拼音)

  干将(g1nji1ng) 莫邪(yé) 重(chóng)身

  王大怒,使相(xi4ng)之

  自刎(wěn) 尸乃仆(pū)

  头踔(chuō)出汤中,踬(zhì)目大怒

  (2)老师范读全文,要求同学听准读音,听清句读,体会情感(“赤”为父报仇的心情),领悟内蕴(“赤”不惜生命为父报仇的精神和“客”“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

  范读旨在以教师的美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吟诵涵泳,培养文言语感,体悟文言文的韵味。

  2.朗读质疑

  (1)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停顿恰当。

  (2)质疑活动

  策略: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不能自行解决的,举手质疑。

  3.讨论交流

  (1)落实下列加点的字词,注意古今不同的意义。

  ①王大怒,使相之相:仔细查看

  ②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比:及,等到

  ③王即购之千金购:重赏征求

  ④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奉:恭敬地捧;进献

  ⑤当于汤镬煮之汤:热水,开水

  ⑥于是即将剑往见楚王即:就;将:拿

  ⑦三年乃成乃:才

  此乃勇士头也乃:是

  乃分其汤肉葬之乃:于是

  (2)疏通下列句子的意思,体察句子的语气。

  ①吾父所在?我父亲在哪里?

  ②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你年纪轻轻,为什么哭得特别悲伤啊?

  4.读设疑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设疑激趣:干将、莫邪的儿子“赤”为什么要报父仇?又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愿望的?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这两个问题,并准备用自己的话简要地复述课文中的故事。

  5.思考活动

  (1)学生活动要求:结合自己读的感受,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2)教师辅助策略:指导学生抑扬顿挫地诵读课文,养成吟诵、咀嚼、揣摩、品味的习惯。

  6.讨论交流

  (1)干将、莫邪的儿子“赤”为什么要报父仇?又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愿望的?

  明确:干将、莫邪夫妇为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干将莫邪》教案》,来自网!

  楚王铸成雌雄宝剑后,楚王杀了干将。干将的儿子赤长大后欲替父报仇。楚王悬赏杀赤,赤逃到山中,遇到一侠客,答应替赤报父仇。赤即自刎,侠客拿着赤的人头和宝剑去见楚王,用计杀了楚王,最后自己也自杀了。

  (2)活动策略

  此项活动意在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情节,理清文章思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可以“赤”的身份做创造性的复述。

  故事发生发展的过程:

  起因(第1段):干将、莫邪为楚王铸成宝剑,干将反招杀身之祸;干将临死遗嘱尚未出世的儿子为他报仇。

  发展(第2、3段):干将的儿子赤长大后寻得父亲所藏宝剑,昼夜不忘为父报仇;楚王悬赏杀赤,赤躲进山中,遇到愿替他报仇的侠客,当即自刎,把自己的头和宝剑交给侠客。

  结局(第4段):侠客不负重托,多方设计,豁出性命杀死楚王。

  7.默读体悟

  第1.5课时

  (一)精读品析

  1.读课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

  ①诵读课文第三段,揣摩“赤”与“客”对话时,他们各自的语气。

  ②策略:以两两对话的形式交流各自的体验,并备足理由谈谈自己为什么这样处理。

  2.讨论交流

  赤①“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

  ②“幸甚!”

  客①“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

  ②“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

  ③“不负子也。”

  明确:“赤”的语言①要读出无门复仇的悲苦和对楚王的刻骨仇恨;语言②复仇有望的欣喜、报仇态度的坚决、不惜生命的刚烈。

  “客”的语言①读出侠客急人之难的关切;语言②读出侠客的急人之困的豪爽和侠义;语言③读出侠客承诺时的郑重。

  言为心声。揣摩语言,目的是为了把握人物性格,领悟人物的精神品质。揣摩语言时除了体察一些语气词的表达效果外,还应结合人物对话过程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来品析。如:“赤”说完“幸甚”后,“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以及客许下承诺后“赤”“于是尸乃仆”。可让学生联系影视作品,想象当时的悲壮场面,了解古人的复仇精神。

  “客”语言②“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以现代观念和常规思维似难理解,可结合第四段“客”用计杀楚王的内容以及“荆轲刺秦”中的一些情节来帮助学生理解。适当介绍古代豪侠“救人于厄,振人不赡”和“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

  活动引导

  以学生为品析的主体,让他们自己去诵读、咀嚼、品味。可以多组织几组学生对话,在比较中揣摩语气,分析鉴赏人物性格。老师当好穿插引导的中介。并站在孩子角度参与活动,对他们的见解,合理的予以肯定;精彩有创意的予以表扬;有难度的如“客”的语言②,则予以适当引导。

  (二)研读探究

  1.默读体悟

  结尾的故事在现实世界是不可能发生的,这却正体现了“志怪”小说的特点。默读最后一段,感受结尾一段的神奇色彩。

  思考:这一段中有哪些细节具有传奇色彩?为什么?

  2.讨论交流

  明确: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踬目大怒。

  “踔”与“踬”传神地写出了“赤”对楚王的刻骨仇恨。

  活动引导

  请几位学生同时模拟“客”刺杀楚王的场面,营造悲壮的氛围,体会这里细节描写的效果。请喜欢音乐的学生以课桌为“鼓”,为刺杀场面击鼓配乐。

  (三)朗读体悟

  齐声朗读全文,品味生动的细节,感受体验人物的精神与气质。

  (四)提高升华

  结合现代观念,谈谈如何理解评价古人的复仇观念和侠客的正义行为。

  活动要求与策略

  允许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谈自己独特的认识。要求阐述观点时要备足理由。

  参考意见:

  ①从古人“复仇观念”言及疾恶如仇、除恶务尽。

  ②从今日的法制观念看“复仇”的局限性。

  ③从侠客“言必信、行必果”谈“诚信”的现实意义。

  ④从侠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看侠义精神的局限性。

  (五)活动总结

  1.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争取熟读乃至背诵。

  2.课外迁移

  阅读鲁迅《铸剑》节选,通过比较,了解鲁迅对原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作了哪些丰富和发展,从而体会、总结改写故事的要领。

  铸剑(节选)

  他走出城外,坐在一株大桑树下,取出两个馒头来充了饥;吃着的时候忽然记起母亲来,不觉眼鼻一酸,然而此后倒也没有什么。周围是一步一步地静下去了,他至于很分明地听到自己的呼吸。

  天色愈暗,他也愈不安,尽目力望着前方,毫不见有国王回来的影子。上城卖菜的村人,一个个挑着空担出城回家去了。

上一篇:《神的一滴》教案下一篇:《什么是智力》阅读理解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