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飞机》三年级片段教案

2019-01-06教案

  教师出示课后练习:读一读,再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学生齐读生词。

  师:用“渐渐”造句,你们先想一想,再造句。

  生沉默思考。

  师随手在黑板上画下(简笔画小草图):春天来了,想象一下,小草怎么样?看看图想想。

  生:春天来了,小草渐渐发芽了。

  生:春天来了,小草渐渐绿了。

  师:改一下,怎么改?

  生:秋天到了,小草渐渐枯萎了。

  师又画(简笔画远山和太阳图):这是远处的山,在你想象中这山后的是什么?

  生:太阳。

  师:什么时候的太阳?

  生:早晨刚升起的太阳。

  生:是夕阳。

  生:被山遮住的太阳。

  师:还有没有别的?

  生:月亮。

  师:根据你的想象造句。

  生:傍晚,太阳渐渐落山了。

  生:清晨,太阳渐渐升起了。

  生:晚上,月亮渐渐升起了。

  师:(简笔画人图)小明三年级转学来后,成绩很好。谁能根据这个材料造句。

  生:小明成绩渐渐好了。

  生:小明成绩渐渐提高了。

  师:秋天到了——

  生:秋天到了,夏天渐渐远去了。

  (点评:于老师用图示法巧妙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造句。既让学生在特定情景中饶有趣味地学习,又渗透了大语文观的思想,即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

  用“究竟”造句。

  师出示文中句子:让学生齐读。

  师:“究竟“在这儿可以换个什么词?

  生:明白。

  师:这儿做结果讲。(板书:问个究竟。)想象在你生活中有没有想问个明白的?

  生:这道数学题错了,我想去老师那儿问个究竟?

  师:我给你加一句“我怎么也想不出来。”

  生:猿猴究竟怎么变成人的,我想问个究竟?

  师:换个词,“问”换成“看”变成看个究竟。怎么造句?(把黑板上的“问”换成“看”)

  生:爸爸买了几只小鸡,我趴在箱上想看个究竟。

  师:换个词,“看”换成“探”变成探个究竟。

  生:这山洞住的是谁,我想探个究竟。

  生:世上到底有没有鬼,我想探个究竟。

  生:常州有个恐龙园,我想探个究竟。

  生:科学家为什么造出那么多东西,我想探个究竟。

  师擦去“探个”留“究竟”

  出示:小明把家里翻了遍也没找到红领巾,他自言自语说:“我的红领巾究竟在哪里?”

  每年春天究竟有多少人来扬州游玩,谁也说不清。

  这里“究竟”表示结果吗?不是,是表示疑问。谁能根据表示疑问的意思造个句子。

  生:宇宙上究竟有多少颗星,谁也说不清。

  生:每年春天究竟有多少人去海南潜水,谁也说不清。

  生:这石洞里到底住了几头狼,谁也不敢看。

  师纠正:“到底”换成“究竟”。

  (点评:于老师采用换词法,有条理地安排练习。层次分明,教学有坡度。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而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不仅理解了词义,又学会在不同语境下巧妙运用。教学的最高境界水乳交融得到充分体现,词语的理解与运用是相得益彰的。)

  师:出个难题,考考大家。在外星人、恐龙中任选一个为题材,用上两个“究竟”说一段话,两个“究竟”的意思要不同。

  生自由练习。

  生:究竟有没有外星人,我想探个究竟。

  生:究竟有没有外星球,究竟有没有外星人?

  生:世上究竟有没有恐龙,我想找科学老师探个究竟。

  (点评:一个造句练习被于老师安排得巧妙而有趣。于老师采用图示、联系实际、创设情境等方法,分层次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理解词义,学会运用。将词语练习演绎得丰富而有内涵,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于老师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教学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进行,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得到极大的激发。)

上一篇:沪教版一年级下册《一粒种子》教案下一篇:《识字》第二课时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