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元的拍案而起的励志人物故事

2018-09-23故事

  说人到中年,因为看的事、经历的事多了,就会变得小心谨慎,明哲保身。但是这一点用在崔永元身上一点也不合适。明明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龄,但是离开了中央电视台,在传媒大学做起老师的他,却变得更加随性甚至任性起来。经常在网上可以看到他对某些人叫板,成为舆论风口浪尖中的人物。有人说他“个性”,有人说他“任性”,有人说他“张狂”,有人说他“侠义”。是什么让他频频拍案而起?又是什么让他倍感叹息?

  崔永元认为,知识分子分三类,有拍案而起的,有洁身自好的,还有随波逐流的。他觉得从现在的网络上看,后两类很多,愿意拍案而起的少之又少。他坦言,自己不会选第三类,但第二类,尽管别人觉得可以选,但他不甘心。他说这种选择不是下棋,这样赢不了,就换另一种定式,攻不行,就用西西里防守,不是这么简单的事。它跟一个人从小受教育形成的态度有关系。他受教育的过程中,就老是有责任感,老是觉得这国家是我们的,这个社会是我们的,我们要爱这个民族,爱这个民族的文化。

  崔永元过去在人们心中是人见人爱的邻家大哥形象。然而近些年,他因为“转基因事件”、“乡村教师培训计划”、“二人转纷争”等,频频拍案而起与人叫板的形象,大大颠覆了过往人们对他的印象。当被问及“你怎么看待自己的形象?这是一种牺牲和代价吗?”他表示:“我要在乎这个,早不这样了。那时候那么多人喜欢你,男女老少见着你,都想亲你一下,摸一下你脑袋,可我又不是个玩偶,我用不着这个。如果大家过去欣赏我,不是因为我有社会责任感,那只能说明你欣赏错了。现在无论我用多么野蛮的方式,我也依然是在表现我的社会责任感,不管我闹成什么样,我没有为自己争什么,我还是在维护公共利益。”

  崔永元从事公益活动十多年,他认为,中国的慈善还很不专业,国人对于慈善的概念仍非常粗浅,比如很多人不认为他现在做的口述历史是一种公益慈善,相较于欧美国家对于口述历史的重视,这种观点已经是落后的。2014年12月,由《中国慈善家》杂志评出的“2014中国慈善名人榜”中,崔永元荣登榜首。在颁奖典礼上,崔永元就表示“我们投身公益慈善最大的意义是什么?我觉得最急迫的不是基金会干了什么,而是为大众普及公益慈善的观念,这是当务之急”。

  虽然崔永元的观点不一定周全,他说的话也不一定中听,但是他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这是难能可贵的。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推崇的君子是要敏于行而讷于言,而在网络时代,君子不仅要敏于行,也要善于言。就让崔永元以他独特的方式,继续实话实说吧。

上一篇:抛弃私欲,实现人生价值励志文章下一篇:袁世凯治家有一套励志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