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与刚的哲理美文

2019-03-17经典美文

  柔与刚,阴与阳。女人的阴柔,男人的刚强;柳枝的温婉,松柏的屹立;大海的浪潮涌动,山川的丛林巍峨。。。这些物景似乎对立,仅仅是“似乎”。黛玉柔弱,可她有一颗不违己心的灵魂,纯粹而坚韧;心如刀割,再坚强的男人也忍不住泪眼婆娑;大海惊涛骇浪,令人颤栗;山川经历暴雨的洗劫,如巨兽般坍塌;猫有一副柔软无骨的身躯,但战斗时,凶猛迅疾。

  太极的缓慢、柔软,和它爆发的坚刚,与生活中的刚柔有无交集?太极的柔之表现、刚之表现?太极的刚柔是各自独立,还是相互依存的?如何练习太极的柔与刚?

  人在练习太极的时候,在外形上看或很缓慢,或很迅猛,之所以有这样的形态,是由于人的身体内部是一个小宇宙。不同的是,练习内家功夫的人能调动并自如运用,更多人的小宇宙在沉睡中未能开发。如同河岸微风中的杨柳,你看她婀娜多姿的枝条柔软似蛇,但当狂风来袭,柳枝抽到你身上的感觉怎样?大海温柔时风平浪静,岁月静好,发怒时摧毁可触及的一切。太极的柔缓与坚刚以这些自然之物来形容不为过。

  打拳中的慢,推手中的柔化,是太极的柔;打拳中的发力,推手中的刚发,是太极的刚。假设,练习太极时把柔与刚分开,柔,彻底放松,则棚劲丢;刚,出尽全力,毫无余地,则重心丢。都是大忌。太极的极坚刚是以极松软的肢体为载体,同时共存的,太极拳发力时的两个要点:一,要全身松净,先蓄后发,越松,发的劲越猛;二,腰胯转换,也即是虚实转换。太极需绵而有刚,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刚柔相济,外柔内刚。

  太极的松柔是相对的。站桩时松中有紧:骨节抻拉,虚灵顶劲;紧中有松:肉松,皮松,骨缝松,气血通。推手时,不发冷脆劲,沾粘连随走弧形,外形上是手臂推,实际上,手是柔软不用力的,这种不用力是说意识上尽量不用手臂劲。用哪里的劲?用脚腿蹬地,依靠腰胯的转换、含胸拔背的带动,将力传导到手上。并随对方的劲路进行虚实重心转换。再以推手为例,单推手,不以大力推,不抢手,只黏着对方手腕接触点,细细感觉对方劲方向、大小,当对方有空点之际,慢慢加大力,逼进对方中线,或在对方主动攻击时及时柔化刚发。双推手,则将劲含在身体内,手不带劲推,更能体会对方的劲路变化,只要对方攻击,势必以最快的速度调动内劲,后发先至。此时的太极身法,是棉中刚。当然,这是具备一定功力后才能运用的,在初练习太极拳时,需用大劲推,将身上的力换去,去除僵力、拙力,再得新力。再比如,扬鞭,鞭子是柔软的,但鞭子的根梢――手是有力的,通过手传导到鞭梢的力量又是极大的。

  故此知,太极的柔,如水蛇,但肌肉富有弹性,凝聚力量。柔,而不懈,意在先,身体内动,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太极的刚,如飓风,但肌肉松弛,富有力量。刚而不僵,身体无棱角,以意领身,协调骨骼与肌肉,迸发整体劲。

  若想练出太极的刚与柔,必先练太极的松。精神松,身体才能松。松劲,沉劲,棚劲有了,则身如棉包铁,应势而用。太极之柔,松沉不丢,棚劲相随;太极之刚,松沉相助。练习太极不论打拳或是推手,两脚一虚一实,实脚松沉,虚脚轻灵,虚实转换,保持重心,不丢中。一个有内劲的人,与一个无内劲的人,两者打同套拳,大不相同。有内劲的人,是由内动催动外形,柔中带刚,节节贯穿,一动俱动,常人难以模仿;无内劲的人,则是肢体运动,正常人皆可做到。

  太极的慢练,柔化,目的是为了刚发。为什么,太极高手发力时的整劲地动山摇,那一瞬间如同放开绷紧的弹簧?为什么,普通人的发力气势微弱,只是胳膊劲?是由于太极高手练到那一层了,松空,圆润,意到,气到,力到,身体内蕴藏的能量随时爆发。普通人未练到那一层,无法体会其中的感觉,但能肯定的是,一定有巨大的潜能在埋伏,只等勤奋之人静心慢练,开掘宝藏,日日接近太极真谛。

  太极之刚柔,即阴阳也。阴阳之道,万物不离其中。

上一篇:等待哲理美文下一篇:生命是那样的脆弱哲理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