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完美,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在以前,我能指出别人的诸多不完美,却很少能看到“我不完美”。痛苦时,总把的根源归于外界,很少意识到自己对事物本性的根本无知。如井底之蛙,总拿自己现有的“理”去看待、评价一切。
儿时就知道《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我一直坚信自己本性是善良的,但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我觉得人光有善良是不够的,有一颗善良的心,不一定不说伤人的话语,不一定不办伤人的事情,人还要更成熟些、智慧些。
接触了两个虔诚的基督徒朋友后,我开始知道“世上没有一个义人”,我也不是。反思走过的路,我发现我错了很多,并且每天都在继续犯着错。这两个朋友在我看来也同我一样不完美,但是相处得久了,发现她们的生命日新月异,令我非常惊奇。于是我带着强烈的好奇心用了两年的时间读完了《圣经》。
《圣经》给我最大的收益是使我变得谦卑、温柔,并经常反思自我,如《圣经》中所言“生气却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即便生活中有不愉快我也能很快走出来。基督徒凡事不求自己的益处,提倡爱人如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荣耀上帝,并将一切荣耀都归于上帝,救赎是基督教哲学中的崇高表现。我不完美,从中国的哲学思想来说,我需要修行,从基督教的哲学思想来讲,我需要自我救赎。
《圣经》让我透彻地认识到自己的不完美,但是我是一个中国人,几千年的民族传统文化,在我的思想里有着很深的情缘。儒、释、道三家都是文言文,使我至今都没有深入其中,但是我仍希望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修行。感谢冯友兰老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让我对中学哲学有了较系统的了解,我决定深入补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抄完老子的《道德经》,我内心有一种震撼。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精髓,不比西方差,老子的辩证思想,用在当今,仍然非常有价值。文化是不分国界的,我们完全可以中西结合,凡适合自己的、凡觉得好的思想我们都可以转化成自己的思想。
中国哲学是一家,儒、释、道三教同根同源。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中国哲学简史》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概括的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我目前是顺着自己的本能和心愿做事的,所以处于最低级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我不喜欢,道德境界我不向往,我所追求的是天地境界,也叫哲学境界,但我并不是为了成为圣人,只是想寻求内心的一种宁静。
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据说圣人用情,但不被情所累。孔子的丧葬观亲人死后实行三年之丧制度,庄子的逍遥思想妻子死的时候方箕踞鼓盆而歌,我尊重他们的思想,唯这两件事不想取。能成为圣人固然精神超脱,但古往今来,有几人成圣?还是凡夫俗子多啊,可越是凡人越需要修行,越需要提高精神境界,提升生命质量。
所有的修行看似无为却有为。基督徒为了蒙上帝喜悦,获得福报,儒、释、道为了成佛成圣。我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不生气、少生气。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许多人气坏身体,不是被别人,而是被自己。不生气的秘笈就是爱人,那怕对方怎么气你,也要爱他的优点。我们学习太多知识是为了区分好坏、鉴别对错,但到最后要把知识全部忘掉,只留一个“爱”。宇宙之中所有的人、物都值得爱,一切顺缘、逆缘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
天生万物各有不同,要用更高层次的知识看待生活中的悲喜得失,不过于区分好坏对错,人生难得糊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个人若能超越事物的差别,他就能享受绝对的自由和绝对的幸福。允许不同的人、物、事存在,允许别人的冒犯与不敬,也允许自己偶尔犯错,允许别人对自己不好的评价甚至误解。人错我不纠,能糊涂尽量糊涂,我错我改之,能明白尽量明白。
宗教、哲学,都是叫人向善的,可是人的一生又能做多少大的善事?莫以善小而不为,在家里善待、宽容亲人,不恶语伤害亲人,不纠住亲人的小错较劲,我认为就是为善了。努力修身养性做到自己不生气,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不让家人生气,不攀不比知足常乐,读书写作自娱自乐,力所能及助人为乐,对我而言就是人生最好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