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蟋蟀美文欣赏
昨晚,与儿子走在村子里,因为已经是十点左右,街上纳凉的人们都回了家里,没有了一个人的影子,也没有一辆车经过,按说,应该是寂静无声了吧?不是的,朋友,告诉你吧,有一万个声音在齐鸣!而且,遥相呼应,不绝于耳!那美妙的弦乐堪比天籁,更何况这盛大的交响乐空前绝后,以夜空为幕,地做大厅,每一个演奏者都隐蔽起来,让人只问其声,不见其人,让人似乎置身于一个神秘,美妙的仙境里,仿佛天地间只剩下了这清纯悦耳的弦琴声……
回到家里,坐在门口的电脑前,回复着好友们的留言,那悠扬的琴声仍然传进我的耳膜,静听,似乎觉得有一个知音好友躲在黑暗处,在不停地用美妙的琴音呼唤我,传给我一个愉悦的心情,那感觉真好啊!
朋友,你肯定以为我在梦游吧?不是的,不信的话,就请你今晚也走出房间,来到室外,亲身聆听那绝妙的仙乐,感知一下大自然带给你的那份欣喜吧!
也许你猜到了,那隐匿起来的.演奏家是蟋蟀,是的,蟋蟀。不知怎的,昨晚回复朋友们留言的时候,心里就有一种强烈的愿望,要用我笨拙的手,在键盘上敲出这小小的蟋蟀来。把他从幕后带到台前,亮相给大家,展一展他几乎人人皆知的风姿。
说他人人皆知,恐怕一点也不过分吧。试问,我们有谁在小时候没有抓过蛐蛐,斗过蟋蟀?尽管生活在远离青草地的大城市,也一定从书上领略到他的盛名了吧?
法布尔的《昆虫记》里,那么详细生动的描绘了蟋蟀的特性,他的生活习性和歌唱天才,让我一下子看的入了迷。但是,我却更多地联想到斗蛐蛐这种娱乐上来。
“斗蛐蛐,也即斗蟋蟀,亦称“秋兴”、“斗促织”,即用蟋蟀相斗取乐的娱乐活动。斗蟋蟀是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中国特有的文化生活,也是中国的艺术。蟋蟀从原先的听其声,发展到现在的观其斗,从这一微小的侧面,也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化。至于斗蛐蛐这一活动起源于哪个朝代,至今仍没有资料可以证明,但宋代朝野内外大兴斗蟋蟀之风,并将“万金之资付于一啄”,已有史料证明。清代比赛益发讲究,蟋蟀要求无“四病”(仰头、卷须、练牙、踢腿);外观颜色也有尊卑之分,“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黄”。蟋蟀相斗,要挑重量与大小差不多的,用蒸熟后特制的日菣草或马尾鬃引斗,让它们互相较量,几经交锋,败的退却,胜的张翅长鸣。旧时城镇、集市,多有斗蟋蟀的赌场。总之,这项活动自兴起之后,至今已有八九百年,始终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长兴不衰。真正的蟋蟀名产地是山东齐鲁大平原,而山东宁津县的蟋蟀更是非同凡响,宁津种的蟋蟀头大、项大、腿大、皮色好、体质强健、凶悍,有顽强的斗性、耐力。近些年来全国蟋蟀大赛中,宁津种的蟋蟀多次胜出。日本多数学者认为是起源于唐代。想要获得一只好的蛐蛐,不仅要去训练,还有去找一只体格健壮的蛐蛐,宁阳一人就卖掉一只良好的蛐蛐,价格三万元,是天价蛐蛐”。
这是我从网上搜寻到的资料,更有一个信息不知朋友们是否了解,贾似道作为一代权相,斗蟋蟀误国,落得个千古骂名。然而,他作为斗蟋爱好者,却总结经验,编写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蟋蟀研究的专门著作——《促织经》,堪称中国昆虫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贾氏《促织经》原著今已不传,现在见到的是明人周履靖的续增本。全书洋洋万言,详细地介绍了捕捉、收买、喂养、斗胜、医伤、治病、繁殖等方法。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也曾写成一短篇小说,名《促织》。是一部描写民间百姓为了生存,在这小小的蟋蟀身上演绎的一曲血泪篇章。
“斗蟋之戏,约源于唐,著于宋,而盛于明清。至近代,由于外敌入侵,内祸连绵,人民涂炭,自顾不及,何暇于蟋。故至1949年前夕,斗蟋之俗已渐近绝迹。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娱乐活动的多样化,民间斗蟋之风复起,上海已出现上万人参与的蟋蟀市场,天津等一些城市已建立起了蟋蟀协会,组织斗蟋大赛,大有盛况空前之势!斗蟋已不是少数人的手段,它已和钓鱼、养鸟、种花一样,成为广大人民彼此交往、陶冶性情的文化生活,或可称之为具有东方特色的“蟋蟀文化”吧!”
这段文字也是我这个孤陋寡闻着从网上得知的,现在分享给朋友们。小小的蟋蟀,竟然有如此的魔力,怪不得他们要夜夜笙歌庆贺呢!我真的有点嫉妒了!
【小小的蟋蟀美文欣赏】相关文章:
1.蟋蟀罐美文欣赏
2.蟋蟀停止歌唱美文
3.小小的女孩儿美文
4.美文大全欣赏
9.美文欣赏: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