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杨振宁考入了西南联大,就读物理系。西南联大是当时国内的一流大学,汇集了许多优秀学者,杨振宁的物理知识也在那里得到了很大的完善。
在西南联大度过了六年后,杨振宁发现自己对国外很多的先进理论缺少了解。比如他曾花大力气对变形物体热力学作了很多研究,等他找到解决方法的时候,却发现外国科学家在十年前就找到解决方法了。杨振宁决定去国外留学,1945年,他来到芝加哥大学就读物理系。杨振宁一直认为实验物理是物理学的基础,所以就将实验物理学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
在之后兩年多的时间里,杨振宁虽然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学到了很多知识,但因为天生动手能力差,所以一直没有很大的突破。他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经常会出错,不仅东磕西碰,还经常会摔破东西,甚至引发爆炸,美国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开玩笑说:“实验室里凡是有爆炸的地方,就一定有杨振宁。”
杨振宁也开始留意到这个事实,自己的动手能力差,而实验物理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人的动手能力,他觉得自己如果坚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或许永远也不会有大成就。思前想后,他决定放弃实验物理学而改读理论物理学,相对来说,这或许更加适合他。对于这个选择,无论他国内的导师,还是他美国的导师,都非常反对,他们都劝杨振宁,说既然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好多年,就不要轻易放弃,因为这样实在太可惜了。每一次,杨振宁都这样回答他们:“放弃不是停止追求,而是换一条更适合自己的路继续前进。”
就这样,杨振宁在1949年进入著名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开始专心致志地研究理论物理学。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快速发展的物理学中出现了一个新的领域一量子物理学。
杨振宁开始在这个领域作大量研究。后来,他与李政道共同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这一理论在全球科学家的实践中得到证实,杨振宁也凭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闻名全球的科学家。
确实,杨振宁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功者,但他的成功,并不是因为最初选择学习实验物理学而获得的。如果他不顾自己的能力,固执地坚持在老路上寻求突破,或许永远也不会有后来的成就。杨振宁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能根据自己的能力适时调整方向并量力而行,而不是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做无用功。都说成功来自于坚持,其实有很多时候,适时的改变也是成功的一种基础,就像杨振宁当初的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