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电视情缘》随笔

2020-07-05随笔

《我的电视情缘》随笔

  我 的 电 视 情 缘

  一

  扎进电视圈,一晃十多年的光阴就飞逝了。从事电视新闻工作,可以说是一种颇具诱惑力和挑战性的职业。在圈外人的眼里,仿佛有名有利,吃香的喝辣的,然而,其中的酸甜苦辣滋味却常常不被别人理解,人们投来的总是羡慕的眼光,而每条新闻背后的艰辛与遭遇,又往往不被世人所知晓,回首十年来的采访生涯,静心而思,不觉百感交集,索性记下一些零碎的杂感,聊慰心灵,以示纪念,权当自己从新闻前台退居幕后,留下的一丝念想,为人生划上一个不算圆满的休止符。

  二

  这些年来,自己毕竟已跨过了“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龄,经过多年的奔波与忙碌,足迹踏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如今有时间清静后,整理自己的思绪,猛然间不觉理解了“平安是福”这句话的真正涵义。其间,自己曾遭遇车祸等险情多起,最让人刻骨铭心的就有二三次,那种体验,不夸张的说,宛如与死神来了一次最亲密的零距离接触,其后那惊悸的过程,常常让自己从睡梦中惊醒,那种后怕的感觉,震颤着自己的灵魂,刹那间,颇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味道。之后,幡然醒悟,人世间的名啊利啊都不再重要了,世俗膨胀的一切欲望,自然都成身外之物,心胸坦然了许多,仿佛什么都可提起和放下,欲求的只剩平安是福了,于是,所有的感慨都凝成一句话——人活着啊!真好。

  三

  口碑是新闻记者立足之本,也是人格魅力的一种社会评判和折射。拥有良好的`口碑,便拥有了鲜活的新闻源,如今回想起来,因为有了源源不断的新闻线索,才有了自己那些颇感欣慰的荣誉与证书,然而,最珍贵的还是别人的评价,这种无字的口碑!时下,自己已从新闻第一线退到了幕后,遐想起采访过程中经历的各种遭遇,心态总是充实和满足的,除了一种殷实的成就感外,最大的回报就是辛勤的付出被观众认可,为此,心中总会涤荡起一股幸福的暖流,滋润着自己不眠的心田,所以,我想说的是,十多年的采访生涯,在自己短暂的人生轨迹上,留下的那一束淡淡的亮光,总会在黑暗中照亮自己的心灵,概括而言,浓缩为一个字——值!

  四

  推开临街的小窗,眺望城市的发展和变化,对比中怀想起改革开放前小城那破败不堪的市容与街景,我时常想,在毕节这块黔西北热土上,因为有了各行各业仁人志士的辛勤耕耘和汗水,才有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享受着小城变化带来的雨露和阳光、干净和整洁,我可以欣慰地说,自己辛勤的汗水和良好的愿望,已溶入了家乡涌动的血液,企盼着黔西北人“穷则思变”的腾飞!作为一名电视新闻工作者,我们一边弘扬着时代的主旋律,一边鞭挞着社会的假丑恶,用新闻这把“双刃剑”,履行着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和义务,刺破黑夜,迎接光明,推动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豪迈中拥抱着每一轮崭新的太阳,托起那明天的希望与生活,与时代一道跨越了千年的羁绊,步入了新世纪。

  五

  有人说,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本着新闻工作者神圣的职责和使命,这些年来,我始终恪守着一名记者的职业精神和道德情操,不管是冰天雪地,还是酷暑热浪,日夜奔波在新闻采访的最前沿,从不畏惧艰辛与危险,敏锐地捕捉住每一条新闻线索,用镜头和语言忠实地记录着每天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足迹踏遍了毕节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在本台新闻覆盖的范围,力争那儿有新闻,那儿就有自己的身影,于是,有圈内朋友说我是“水陆空”三栖记者,即报纸上有文,电视上有图,广播上有声。回首顾盼,激励自己不倦前行的,依旧是自己对新闻事业的执着和对人生的追求,并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当作自己的人生誓言,无怨无悔地追求着人生的辉煌与生命的完美,像新闻记者的楷模穆青那样扎根在社会、人民及新闻的最基层,在撰写新闻稿件的同时,书写着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夙愿,努力做一名人民的好记者。

  六

  采访闲暇,立于巍巍的群山之巅,登高俯瞰,目光所及之处山峦叠翠,流水潺潺,郁郁葱葱,好一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原野,顿时,郁闷的心绪不觉心旷神怡起来。远离城市的喧嚣、污浊的空气以及那浮躁的心绪,心灵仿佛已被清新的田园气息彻底地洗涤干净,这时,什么也不想,任凭凉爽的风和潮湿的空气掠过耳畔!然而,凭着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良心,我又无法踏实地享受这份闲情,长期生活在城市,不曾体验过农村“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便不了解农村百姓生活的艰辛,在采访“扶贫攻坚”工作中,亲身感受和看到了城乡差别及脱贫任务的艰巨,在跑遍家乡广阔农村后,自己在看到农村贫穷与落后的背后,更看到了农民的艰辛与无奈、善良与真诚、勤劳与纯朴,于是,在增加一种历史责任感的同时,也仿佛更加理解了新闻工作“鼓与呼”的神圣职责和使命,也提升了自己对新闻事业的执着与热爱,为此,忧国忧民的意识便成为了自己的一种职业情愫。

  七

  毕节市水箐镇马鞍村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苗族村寨,是民盟省委和民盟毕节市支部“智力支边”工作的扶贫联系点,他们不但在水箐镇举办了多期小学教师培训班,而且在马鞍村小学帮扶几十位失学儿童,因为采访,与中国民主同盟的同志们爬山涉水、一路颠簸的到过马鞍村数次,并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深深地被他们热心公益事业的精神而感动,故此,我也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并当选为毕节市政协常委,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除了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外,还踊跃地参政议政,做到“帮忙不添乱”,努力为社会经济发展及社情民意进言献策。最难忘的是,在胡锦涛同志时任贵州省委书记时创建的以“开发扶贫、人口控制、生态建设”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十周年回顾总结期间,我随同采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名誉主席钱伟长,在毕节大屯土司庄国考察结束后,钱老及夫人孔祥英女士来到当地的一所小学,看见上课时校外失学的孩子,钱老及夫人当即帮扶了10名辍学儿童,后来,钱老夫人孔祥英女士病逝后,留下遗言:“以她的积蓄和名义,委托他人,继续帮扶这些辍学孩子,能上大学的孩子,一直帮扶到他们大学毕业,”这就是她的临终遗言,她那情系山区教育的情怀,可昭日月,深深打动着山川与河流,我的感动与难忘就不必说了,重要的是,让我见证了这段感人的事迹。

  八

  “好省长吴亦侠!”,这是老百姓对已故贵州省省长吴亦侠同志发自内心的评价。作为一名基层新闻工作者,我有幸在采访中见证了他务实认真的工作作风,在采访接触到的省部级领导中,吴亦侠省长将让我终身怀念,时时回味起他的音容和话语,那年,他刚到贵州不久,时任贵州省代省长,为了了解和掌握省情,他风尘仆仆的来到毕节,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考察与调研,短短的两天时间里,他那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和平易近人的亲和力,不但在我的心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而且也在老百姓心里留下了良好的口碑。在采访中,我共拍摄了素材图像资料40余分钟,整理播出了10分钟的纪实性专题《代省长吴亦侠在毕节》,为此荣获了地区级年度好新闻一等奖,如今回味那个创作过程,也是我采访生涯中值得追忆和总结的一段人生经历,我把这次成功采访概括为四个字“厚积薄发”。

  九

  作为土生土长的毕节人,我对家乡有一种割不断的情结,可以说,我用镜头见证了毕节近十年来的变化,在地市两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实施下,毕节的变化完全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遐想十年前,只有八条狭窄街道的岁月,不足半小时就步行完全城,而且80%属于解放前遗留下来的破烂不堪的砖木瓦房,如今,虽然纵向比较毕节的城市化水平依然较低,但是横向比较老毕节人也会凭添几分的自豪。且不说如今街道宽敞人车分治有序,高楼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也不说旧城改造换新貌,新区开发展新姿;更不说倒天河治理水变清,城市广场加亮化;就单单拿贵毕公路这条毕节人民的“志气路”,让你在方便舒适加快捷中“打个钝”就到了省城贵阳来说,难到你还会否认毕节的变化与发展吗?岂不笑话。所以,作为长期联系城建采访报道的自己,在怀旧中翘盼家乡变迁与发展的同时,总会为毕节的每一项建设成就而情不自禁的欣喜与自豪,这也成为了我采访生涯中,难以割舍的一段人生体验和情缘。

【《我的电视情缘》随笔】相关文章:

1.我的写作情缘散文随笔

2.叹情缘随笔

3.单列情缘的生活随笔

4.樱花情缘随笔

5.情缘的烦恼随笔

6.网上情缘-生活随笔

7.我的戏曲情缘作文

8.我的排球情缘作文

上一篇:叹情缘随笔下一篇:行常带经的成语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