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的爱情感随笔

2020-07-21随笔

放手的爱情感随笔

  六月二十五号,吃完中饭,我照例躺在沙发上看报,时而用眼角余光注意大门,好迎接放学回家的女儿。但是突然心头一震,今天不用等女儿了,因为前天我已经把她送进离家三百多里的集中营了。

  那不是真的集中营,而是有六十年历史的“草山音乐夏令营”。每年暑假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在那儿接受魔鬼训练。世界顶尖大师伊萨帕曼、马友友、林昭亮和简明彦都是那里出来的。

  音乐营占地二百多英亩,其中散布着由马厩改装成的一栋栋宿舍。屋顶是铁皮的,由于马厩原本不高,硬改成了两层,所以伸手就能摸到天花板;加上窗子小得出奇,房间又只容转身,可想而知,夏天大太阳一晒,会有多热。更可怕的是营里的规矩——早上七点舍监就会像“狱卒”般一间间敲门,不到学生开门出来不停止。七点半得走到几百英尺外的餐厅吃饭;八点半必须准时回自己的小房间开始练琴。

  舍监整天在走廊里巡查,哪一间没有传出琴声就敲门警告;再不动,则“记点”;只要被记两点,周末就禁足。

  我实在搞不懂,我那娇生惯养、自以为是小公主的女儿,为什么非要进去不可。

  入营之前,我一次又一次问她,是不是算了?暑假在家多舒服,何必去受苦,整整七个礼拜不能回家,平常不准家人探视,电话不通,连电脑都不准带,想家都没法说,多可怜哪!

  女儿却想都没想,就一扭头:“我要去!”

  入营的那天,35℃,我偷偷溜迸她的房间瞄了一眼,就热得满身大汗;出来后,我又问她是不是回家算了,她还是扭头说:“不回家。”

  离开的时候,女儿正排队交体检表格,直挥手叫我们走。我偷偷看她有没有哭,她居然眼眶都没红,还直说好兴奋。

  上了车,慢慢驶离校园,我一直回头,但是那个号称舍不得爸爸妈妈的宝贝女儿,居然始终背对着我们。

  在美国其实有很多这样的.“集中营”,有音乐的、体育的,也有文学的、科学的。偏偏“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就有那么多年轻人,想尽办法进去接受虐待。

  从女儿入营这件事,我常想“女大不中留”,“儿大也不中留”,当年儿子入哈佛,送他去,我走的时候直掉眼泪,他不是也没“目送”我离开吗?

  他们那么无情,是因为离开父母兴奋,还是因为眼前有太多要面对的挑战,“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

  如同我当年,把家一搁,只身来了美国;在机场,连学生都哭,我却没掉眼泪,因为前面的苦难是我要独自承担的。他们还留在家里过平静的生活,我却成了漂泊者。

  但是为什么每个年轻人都要漂泊,都梦想做异乡人,都觉得孤危是一种酷,这是不是一种天生的冲力?是这冲力,使人类的祖先能由最早的非洲走出来,走到全世界,甚至登上月球,相信有一天会到达火星。也是这冲力,使一个个王子和公主走出父母的城堡,不理会父母的呼喊,硬是跳上马,绝尘而去。

  我常想:父母要留,孩子要走;父母要为他们做主,他们偏偏不听。这表示他们有年轻人的想法,还是该称为反叛?

  父母说什么是什么,好好走大人铺好的路,接家里的事业,做个“孝”而且“顺”的孩子,是不是就好?

  我也常想:如果我是比尔·盖茨的爸爸,知道儿女居然大二要从哈佛辍学,我会不会支持他?如果我是李安的父亲,知道儿子居然要去搞电影,我又会不会阻止?如果我阻止了,还会不会有今天的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和大导演李安?

  是不是因为孩子年轻,我们就应该让他走出去,找他所想找的,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而不是没等他找,就把盖子打开说:“来!这就是你要找的东西。”

  儿子小时候,我曾经有一段时间扮演强权,什么都帮他安排好。但是经过了这么多年,看了美国的“自由经济”与民主精神,我发觉每个人都有他的特质、他的优点,以及他走出去自己闯天下、自己去受苦的本能。

  最好的教育是让他们这些长处获得充分的发挥。

  这两天,每次走过女儿的房间,看到她的公主床,我都想掉眼泪。但我知道自己两斤半的胳臂,已经留不住她人生千万里的行程。

  世间唯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正如文章所述,父母对子女真正的爱,不是替他挡掉生活中所有的风雨,不是替他铺好人生的全部道路,而是看着他头也不回地选择自己的路,用一颗敢闯的心去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对生活的耐受力。这一段自己去成长的旅程,必然成为一种巨大的精神财富,引导孩子走向更成功的人生。相反的,一味地护佑孩子,舍不得孩子吃苦,只能惭渐地抹杀掉孩子们与生俱来的闯劲和拼搏的力量,最后成为扶不起的阿斗。“放手才是爱”,父母适时地松开自己宠溺的双手,就会给予子女一双隐形的翅膀,助他们的人生飞得更高、更远。

【放手的爱情感随笔】相关文章:

1.放手的爱-随笔

2.放手的爱与幸福

3.情感的沼泽情感随笔

4.情感随笔

5.放手的爱散文

6.懂得放手的爱美文

7.放手的爱与幸福作文

8.清晨情感随笔

上一篇:牵手人生诗歌下一篇:随笔《缘来牵手,缘去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