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大运河杂文随笔

2020-07-21随笔

话说大运河杂文随笔

  京杭大运河开凿于隋朝,它对促进中国南北经济交流起到重要作用。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是为了加强统治,后来它却客观上促进了经济发展。京杭大运河的开凿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虽然现在大运河的交通地位不是很重要,可是在过去交通不发达的古时候,它的作用不可小觑。

  运河的历史,蕴育了运河的文化。京杭大运河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京杭大运河是一个流动的、还活着的遗产,是一个连接各个城市的历史文化遗存,正因为有了运河,才能孕育出这么多运河城市,有效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京杭大运河的价值和风貌传承千万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断流”。

  对古运河的命运,我曾经思考许久。

  一是古运河旅游经济带的建设问题。

  台儿庄运河号称"活着的运河",其历史风貌果然非其他地方可比。它是1959年京杭大运河台儿庄段改道城外时留下的,全长3公里。由于古街保存完好,而且生活气息浓郁,真有回到明清时代之感,世界旅游组织称为"京杭大运河仅存"的清代文化遗产,丹麦旅游专家彼德森说:"我梦寐以求的中国大运河就该是这个样子。"

  台儿庄运河古道北岸的顺河街、越河街、丁字街等部分古街巷以及岸两边仍然保存完整,原汁原味的明清古商铺、古民居,还有岸边的古码头等,最老的已有500多年历史。这些街巷、古居顺河而建,布局灵巧,远看参差蜿蜒、错落有致;难得的是,古街民风淳朴依然,居民依然保存着百年前的生活习惯和节奏,"活着的历史"大概就是如此吧。明清建筑风格最为集中的越河街上,随青石铺路卵石镶边的古道蛇行,但见两旁重楼叠院,马头墙高低错落,昂首云天,既有北方建筑的沉稳,又有江南建筑的灵巧。细看店面临街而立,庭院朝运河开,既顺应了地利人和,又有节奏明快、方便实用的商业特色。古运河边至今犹存的驼家码头、郁家码头、王公桥码头、四十万码头等,一律青石筑就,台阶铮亮,从中可见当年的繁华。运河古道南岸,还保存着大面积的古村落,全是草屋茅舍、泥墙草顶,古朴清幽,隐居于参天古木之中;清代的贞节牌坊、兴隆桥、清真寺等古迹、遗迹散落其间,随处可见……

  扬州古运河水质清澈,穿城而过,沿岸古迹林立,风土人情独特有趣。从长江入口处开始,沿岸有瓜洲古渡;全国四大名刹之一的高旻寺;盛唐海上丝绸之路的渡口扬子津;鉴真东渡码头宝塔湾;伊斯兰宗教名胜普哈丁墓;以及新老运河的分水岭茱萸湾等。水线再向北延伸可顺游古驿站高邮、莲藕之乡宝应等。

  运河两岸像台儿庄、扬州这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还有许多:苏州、无锡、通州。这些明星城市应该建设成为一个旅游经济带,发挥他们在运河旅游经济带的领军作用。

  二是古运河的保护与开发问题。

  通州,运河过去在漕运上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现在通州人也把运河作为我们通州人民的母亲河。通州有名,应该也是因为运河出的名。我不知道您听说没听说过,过去有这么一句话“一京二卫三通州”,一京就是北京,二卫就是天津卫,三通州,为什么排第三呢?说白了我认为就是因为运河而得名。

  通州在建设滨水宜居新城的过程中首先不断挖掘运河文化。运河在过去,包括现在,它是通州城边的一条河,过去又有污染,治理得又不够,2005年以后加大了对运河的整治力度,过去河道是80米,一下给扩大了200米,运河两岸建设有运河文化广场,有奥体公园,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加大了运河的景观建设,经过一年努力,运河文化广场、奥体公园,作为市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天然大广场,也为我们将来迎来新城的'全面建设开发打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基础。

  杭州大运河新的建设工程已经开工。杭州计划将古运河的中河、东河与钱塘江、西湖相通,建设一个运河水系网,杭州也将拉开水上旅游新篇章。中河、东河连接段选择在河坊街中间挖一条河道,河道宽度9.5米,两侧各有7米的铺装道路,人行道宽度2.5米,优点是这个方案不需要拆迁,可实施性较强,对交通影响适中。美中不足的是,水与路的高差较大,亲水性和景观效果一般。

  此外,中、东河的沿线游步道都将贯通。至于一些路口,会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一些栈道和过街设施。除此之外,沿线的住宅都将进行立面提升,其中,五柳巷历史街区的大部分建筑都进行立面整治,体现“纵街横巷”的街巷空间和街巷与河道并行的江南民居特色。

  在水中看风景,除两岸风光外,桥是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中东河沿线桥梁众多,共47座。杭州将根据桥梁现状情况,对工程范围内现状基本完好的桥梁在保留现状的基础上进行简单整治,对15座古桥进行保护修缮;对不能满足规范正常使用要求的仙林桥,进行上部结构改造;对于斗富二桥、三桥,按原桥型增大跨径重建。最终目的是实现运河-东河-中河三河开通水上旅游开发。

  三是古运河饮食文化演化。

  运河促成南北交流,同时,南北不同的饮食文化也在这里交汇。有名的淮扬菜系就是一个例证。淮扬菜系的“淮”其实是指江苏淮安一带;“扬”则就单是指江苏扬州了;整个淮扬菜系是淮安、扬州、镇江三地风味菜的总称;“淮”是以淮安为代表,淮扬菜系中又以扬州菜为代表。淮扬菜系的形成和这三个地方的地理位置有极大的关系。

  淮安、扬州、镇江三地位于长江南北,淮扬紧挨京杭大运河,从地理上看是连接南北西东的重要交通枢纽,且自古以来就是富庶的鱼米之乡。淮安、扬州早在隋、唐时期就已经相当繁华,当时的淮安、扬州不仅仅是文化交流上的发达,更可以理解为淮安、扬州在那个时候便已是消费集中地带!从文献记载中淮扬菜的闻名名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以前;和淮安以及扬州的文化交流发展、鼎盛过程一样,历唐、清两个时期,且也是在清代康熙、乾隆年间达到颠峰,借势于两代皇帝的频频南巡期间缕缕逗留淮安、扬州。

  到乾隆年间,淮扬菜系已经成为全国四大菜系之一。明清时期,淮扬宴席的发展形成一个高潮。明万历年间《扬州府志府志》记载:“扬州饮食华侈,制度精巧,市肆百品,夸视江表。”这“制度”之中,就包括饮宴规格、规矩。清代康熙年间的《扬州府志》中则记载:“涉江以北,宴会珍错之盛,扬州为最。民间或延贵客,陈设方丈,伎乐杂陈,珍氏百味,一筵费数金。”乾隆、嘉庆年间,有关淮扬宴席的记载更多。据史料记载,清代淮扬宴席可分为民间宴席、市肆宴席、文人雅集酒会、盐商宴席、官府宴席几类。其中,著名的有民间宴席中的“七簋两点”“三碗六盘”两种;市肆宴席中的全席、船宴、素席等,而全席中,又以全羊席、全鳝席名气最大;文人雅集酒会中的“红桥修禊”“(名园)诗文酒会”“平山堂宴集”等;盐商宴席中的“山珍海错席”“戏席”等;官府宴中的“满汉席”等。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扬州画舫录》中收录的“满汉席”食单,是中国关于“满汉席”的最早详细记载,在中国宴席史上有着重要价值。淮扬菜的闻名从做法上来讲,其主要得益于选料、刀工、火工三个方面,淮扬菜选料是非常严格的,时下酒店里流行的鲜、活现做的服务,或许可以在古代的酒店里看到它的发展轨迹;刀工也是极其重要的,唐代的“三把刀”的传说几乎是神乎其技,菜刀便是其中之一,可见扬州人对于食文化研究,绝对不亚于骚人墨客之吟诗作赋,菜刀的传说主要是指做菜时的刀工;至于火工,就是火候了,对于这个没有什么明确的标准,人云亦云的是淮扬人擅炖焖。从整个淮扬菜系构成来看,淮扬菜的主要特点是:选料严格、刀工精细;火工考究、擅于炖焖;主料突出、注重本味;原汁原汤、清则见底、浓则浮白;浓而不腻、淡而味鲜;咸淡适中、南北咸宜;带骨者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形、煎炒遛炸者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淮安菜是淮扬菜系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端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青莲岗文化”,至迟在距今六千多年以前,当地先民已用陶器烹饪,经过数千年的变迁,至明清时期成为体系完整、风格独特、享誉南北的独立流派,和扬州等地一道,为淮扬菜系的最终形成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淮安菜讲究选料和前期加工;讲究刀工的合理运用;讲究火候的恰到好处;讲究调味的和合多变;讲究菜式的丰富多彩。其中的有狮子头、软兜长鱼、拆烩鲢鱼头、水晶肴肉、文思豆腐、三套鸭、烫干丝早已成为淮扬菜的经典代表。

  万里长城和京杭运河,它们是人类历史上由中国人设计并施工的两项最大的建筑工程。它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要珍爱。本着保护与开发并举的原则,我们要利用好这些人文景观,充分挖掘运河文化的内涵。

【话说大运河杂文随笔】相关文章:

1.我有话说杂文随笔

2.话说汕尾麻鱼膘杂文随笔

3.话说二月二龙抬头的杂文随笔

4.话说卫生纸的杂文随笔

5.话说北国烟雨杂文随笔

6.开学季,军校学长有话说杂文随笔

7.话说相亲美文随笔

8.话说钥匙随笔

上一篇:随笔《愿钥匙永驻》下一篇:只说一半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