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聪明的人才会成功,其实,事情恰恰相反。
很多聪明的人做事情往往难以成功。人们常说“聪明反被聪明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很多聪明人做事情不能成功,原因有二:一是不能下笨功夫;二是他们没有找到他们价值体系中最重要的事情去做,却去做一些在他的价值观体系中不怎么重要的事情。所以他们内心缺少全力以赴的动力。
“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这句话是钱钟书先生的名言。
钱钟书先生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等。1929年,钱钟书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无锡辅仁中学,之后,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年仅19岁,其考试成绩中、英文俱佳,据说他的国文、英文水平使不少同学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数学却只有15分(有人说得了零分),按说这种情况是不能录取的。但主考老师汇报了当时清华的校长罗家伦,罗校长因为爱才,破格录取了他。
钱钟书果然不负罗校长的器重。钱钟书的才能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他记忆力惊人,据说他有“照相机”般的记忆;另一方面是他超出常人的勤奋。他提出“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他下决心“横扫清华图书馆”,他泡图书馆之勤之久几乎无人可及。
所以入学时间不长,钱钟书的超人禀赋和学养便显露无遗,很快便成了清华园中鼎鼎有名的一位才子,他的恩师、著名学者、清华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评价说:“自古人才难得,出类拔萃,卓尔不群的人才尤其不易得。当今文史方面的杰出人才,在老一辈中要推陈寅恪先生,在年轻一辈中要推钱钟书,他们都是人中之龙……”,从此,钱钟书“清华之龙”的声名便不径而走;二是在清华大学文学院的范围内,钱钟书被推为当时的“三才子”之首,另外两位分别是后来有名的考古学家夏鼐和历史学家吴晗;再有就是在外文系范围内,钱钟书又是外文系“龙、虎、狗”“三杰”之首,“清华之龙”是钱钟书,“清华之虎”是万家宝(即后来的戏剧家曹禺),“清华之狗”是后来任南开大学外文系教授的颜毓蘅,有段时间在南开大学的同学之间还流传着“狗尚如此,何况龙虎”的雅谑。
有人曾对钱钟书的《管锥编》发出惊叹:“其内容之渊博,思路之开阔,联想之活泼,想像之奇特,实属人类罕见。一个人的大脑怎么可能记得古今中外如此浩瀚的内容?一个人的大脑怎么可能将广袤复杂的中西文化如此挥洒自如地连接和打通?”
许多中外著名人士,都对钱钟书作了极高评价,称之为“二十世纪人类最智慧的头颅”。
著名教育家林格老师曾经跟我分享过他高考时的一种做法,那时候他学文科,他说他曾经把历史课本抄过七遍!他说,抄过七遍后,他发现很多历史上的细节题目他都可以轻松答出来。而且可以做到对历史的知识很系统地掌握。
林老师是个很聪明的人,一般人第一次见他就能明显感觉出来,很多教育方面的问题,他都能说出对问题的很系统很深刻的理解。他经常很谦虚地说自己对教育的理解还不够深刻,他喜欢说那位专家怎么深刻,但专家都受过他的指导,他对教育的理解,的确比很多专家要深刻得多。
我是个喜欢问问题的人,很多人都会被我问得答不出来。有一次我跟林老师说:“很多人对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得不够深,回答不出问题。我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有些问题也不够深刻,但有几个人能连续回答出三个问题呢?”当时林老师的一个回答让我很震惊,他说:“我能回答出来。”我问:“三个么?”他说:“你可以一直问下去。”……
生活中有太多的聪明人,但是却未能有大的成就,原因是没有在一点上下笨功夫。能够看透这点,并且能够狠下心做笨功夫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