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中的责任教育随笔

2018-11-23随笔

  童年于儿童而言意味着什么?3年的幼儿园生活我们究竟应该给与孩子的是什么?这是一代代“六一人”在平凡工作中永不间断的思考与探索。

  从1945年延安第二保育院诞生伊始,就确定了“保教合一,教养并重,保中有教,教中有保”的办院方针。“养成教育”从那时起便成为了保育院的教育核心。“养成教育”的提出是历史赋予的使命,在近70年的发展中不断深入,逐渐科学,并且在每一个不同的时代,耕耘出不同的深刻内涵。

  概括而讲,“养成教育”在六一幼儿院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1945年~1950年):养成教育的萌芽期。建院初的5年内,在战火连绵的艰苦年月,全院人员从零开始,以康克清同志提出的“保教合一”方针为指导,反复观察、了解幼儿,不断摸索,于1946年以《幼儿一日生活顺序》手册呈现了养成教育的最初探索经验,为延安第二保育院继续开展与研究养成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阶段(1950年~1 995年):养成教育的理论形成期。1950年延安第二保育院迁到北京更名为北京市六一幼儿院,继续在深入学习、贯彻教育方针中坚持探索“养成教育”这一课题,并于1995年由姚淑平院长主编了《幼儿一日活动常规》一书,将六一幼儿院半个世纪的养成教育经验总结提升,标志着养成教育的理论体系初步形成。我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前理事长史慧中先生在为该书作序时写到:“平平常常的幼儿园生活,透出不容丝毫懈怠的节奏!日复一日的实践,编织出了幼教科学规律!‘生活常规’,这在幼教界熟悉不过的字眼,已被六一幼儿院50年的心血结晶折射得五光十色,细腻,科学。这里,既展示了全院职工的理想与情操,又体现了一代又一代院领导班子的教育科学和艺术造诣。”

  第三阶段(1995年至今):养成教育的创新发展期。建院70年来,伴随着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深入学习和养成教育的实践与反思,六一幼儿院“养成教育”走人了新的创新发展期,主要表现为“三个转变”与“三个关注”。

  养成教育的“三个转变”,即由过去“严格的常规”变为“快乐的常规”,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需求”,由“消极的保护”变为今天“积极地培养、锻炼”。在实践中养成教育的培养目标没有改变,依然是坚持保教合一的原则,为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做出不懈努力,但是“三个转变”的实践要求教育者在培养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到了幼儿的原有生活经验、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的情感需求、幼儿的个体差异以及幼儿学习过程中经历、感受、体验的重要性。因此这一阶段养成教育的要求不再是完全统一不变的,我们会根据幼儿的特点与差异为他们提出适宜的标准;教育的过程不再是简单的传授,我们会关注幼儿的学习特点,注重幼儿的经历、感受和体验,使养成教育更加符合幼儿的发展需求。

  如果说“三个转变”是我院养成教育在新时期的创新,是对我院保教合一的继承和发展,那么,“三个关注”——关注幼儿情感表达、关注幼儿自主选择、关注幼儿交往范围,是我院养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是我们在学习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实践中对幼儿心理健康的进一步认识,对幼儿健康成长的进一步尊重。这样的认识和尊重不仅使教师更加理解和接纳幼儿,在生活与学习中创设了更加适宜的师生氛围、教学策略,更使幼儿拥有了更加快乐、自主的生活游戏体验。

  养成教育的探索从未停止过前进的脚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除了关注前进的速度,也从管理的角度提出了“骨干先行,全体跟进,骨干引领新经验,全体固化成日常”的教学管理策略,通过有效的管理,让每一位教师在教学深化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与完善,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获得成长与进步。

  20xx年,70载的历史积淀,半个多世纪的探索践行,在走向“养成教育”本质的过程中,“六一人”坚定了一条主旋律:养成于生活,养成需真爱。我们将用这份朴素的爱精心呵护幼儿,潜心研究教育,让六一幼儿院的“养成教育”更加符合孩子们成长的真正需求,为孩子们的童年留下宝贵而有意义的成长经验。

上一篇:小班离园变奏曲教育随笔下一篇:有时一个拥抱就好教育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