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这个沉痛的话题,如此刺痛人心,每每电脑上跳出相关恶性新闻标题时,我都不忍心打开细读。我等着别人转述给我,好像这样就能缓冲一点心痛的感觉。
国庆长假过后,又一则新闻跳出——《回乡观察:国庆长假,留守儿童怎么过》,这次我没有犹豫,打开来看,内容不多。于是在新闻搜索栏输入“留守儿童”四个字,结果就看到许多关于各地、各部门、各种机构与组织给留守儿童送爱心的新闻报导。这里面以“慰问留守儿童,并送去慰问书籍、文具、衣物等爱心物资”居多。
看着这些报导,深感欣慰的同时,也不免有些疑虑:究竟我们所给的,是不是孩子们所需要的?
想起20多年前遇到的一个孩子。那时我们在幼儿园做测查,我需要把孩子逐个从教室带到会议室。其他的孩子都没印象了,只记得一个小男孩,紧紧拉着我的手,小小的柔软的身体和我靠得很近,以至于我们俩走路都有些不方便。一边走,一边奶声奶气地对我说:“我爸爸,我妈妈,都在德国。”不等我问,就接着说:“我和爷爷奶奶过。…那你想爸爸妈妈吗?”“想。”我看着他那粉雕玉琢般的小脸,心里竟有些酸痛。我一下子明白了,他为什么会紧紧地拉着我的手。
留守儿童,不止乡村有,城市也有。为了家,为了孩子,为了前程,为了事业,抛家弃子,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潜意识里,似乎是特别无奈却又“自然”的事,自古便就如此。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明白了陪伴对于亲情的重要,但是由于户籍制度、与户籍制度相关的其他制度的阻碍,亲子相守对于一些人来说依然困难重重。
现实如此,当出现恶性的事件时,指责父母失职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尝试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现状、心理需要,并提供专业的支持帮助才是有意义的。
2015年9月12日,国内首个专注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公益项目——“农村3—6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促进项目”在南京启动。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开展的该项目由汇丰银行资助,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刘占兰研究员和她的研究团队承担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工作。本项目预计在3年内培训600多名农村幼儿教师和教研员,提升近2万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江苏、重庆、河南、河北、陕西和甘肃的70余名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教研员作为各省市的项目骨干和培训者接受了培训。
刘占兰研究员介绍说,社会上对留守中小学生的关注较多,但研究证实,越早的亲子分离对孩子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伤害越大,因此研究者把目光投向留守儿童。通过一对一测评多地700多个农村留守儿童后,研究团队发现,许多孩子存在孤独倾向、社会退缩等行为,出现不愿或不会表达、不会与同伴交往与合作等问题。据统计,国内留守儿童有2000多万,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小视,急需干预。
除了培训骨干教师外,该项目还将研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测评工具、设计针对不同问题倾向儿童的促进方案,并在今后向更多农村幼儿园推广心理健康干预理念与方法。项目资助方汇丰银行还支持留守儿童与父母写信往来,支持留守儿童幼儿园以班级为单位建立亲情图书角、每月为留守儿童举行集体生日会等活动。留守儿童较多的30多个区县70余所农村幼儿园成为项目试点园。
很喜欢一首童声合唱的歌曲,几乎每次参加与儿童有关的公益活动都会听到,那就是《最好的未来》。歌中唱道:每种色彩都应该盛开,别让阳光背后只剩下黑白;每一个人都有权利期待,爱放在手心跟我来。这是最好的未来,我们用爱筑造完美现在……每个孩子都应该被宠爱,他们是我们的未来!是的,只要我们用爱筑造完美现在,就会有最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