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的抉择杂文随笔

2018-12-03随笔

  梵高16岁离家工作,在荷兰谷披尔公司(伯父曾是该公司合伙人之一)做了六年画商。后打过零工,曾一度希望像父亲那样当个牧师,最终做了六个月的传教士。

  那是在比利时的乡村,波里那治矿区。由于过度奉献自我,向贫病的人送出几乎所有财物,弄得自己生活难继、形象狼狈,从而失去继续任职的机会。他也因无力改变矿民深受灾难与贫困滋扰的现实,为贫民传播福音的愿望遂渐渐止息。

  这意味着他得为前程做出新的选择。因与家人观念不一,他继续留在波里那治,读书、画画,在贫穷与孤寂中度过了一个艰难的蜕变期。

  弟弟提奥(任职于谷披尔巴黎分公司)的来访让他颇感欣慰,也促使他进行了一番深思。在随后写给弟弟的信中,他详述了内心的想法,对前途的打算,虽然方向还不是那么明朗。

  五年来他一直靠打零工或亲友接济过活,现在则彻底失业了。失业的原因他认为是,掌权者总把职位留给合乎己意的人。

  他无法按照弟弟或亲友建议的那样,做个画商、雕版师、木匠等他们希望他做的任何事情。也并非如弟弟所说,他是在无聊中消度时日。他说,鸟儿有脱毛的蜕变期,人也有困逆不幸的艰难期,人可以停留在蜕变期里,也可以新生地走出其中,但一定要暗暗地完成蜕变。

  这一年来,他读了许多书,莎士比亚、狄更斯、雨果……对书本,他有难以抗拒的热爱。他总是认真研读他能得到的每一本书。

  对于绘画,他更是怀着无比的热情。虽然远离了图画的世界,那些著名的画家,林布兰特、米勒、德拉克洛瓦……他们的画常常在他的心中浮现并被不断地探讨着。

  他也很焦虑,怎样活着才能在这个世上有用处。他说,我们的灵魂深处可能有一团火,而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他意识到自己不同寻常的质素,他的内心有一个目标。而那个目标,就像一张草图变成一张画那样,会渐渐明晰起来。

  在这封恳挚的长信里,他深入剖析自己,但并未明言他想在文学和绘画之间做一个选择。

  他喜欢写作,长于思辨与析理,有非凡的洞察力,能够捕捉潜意识并使之具象化哲理化。他更喜欢绘画,常常出自本能地画些小素描。六年的画商经历,让他熟知许多画家和作品,每看到令人心动的场景,总会想起某个画家的某张画。

  当个作家并非易事,若是当个画家,就得花上一笔不小的钱。考虑良多,他决定先自学。他得尽快行动起来,因为他不想被认为是无所事事。

  他开始大量临摹米勒与素描画帖,并借来解剖学与透视学的书。为了得到指点,他徒步远行去拜访一位画家。画家那崭新的画室外观,让他望而却步。回去时有几晚露宿在外,有时睡在于次晨便落满白霜的废弃车厢里,有时睡在麦秸或草堆上。饿了就用几张素描换一点食物。

  困顿的情状却在他心头激起一股力量,他对自己说:不管发生什么,我要再度站起来。我要重拾心灰意冷时丢弃的画笔,我要画画!

  他终于找到自己的方向并完成了蜕变,那是1880年,那一年,他27岁。

上一篇:故人鸡黍把酒桑麻杂文随笔下一篇:扶贫筑梦旭光村杂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