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杀人杂文随笔

2018-12-24随笔

  孔子死后,儒家的地位不断上升,到孟子口里,居然神话到了孔子删改国史《春秋》的地步。他忘记了董狐之事,孔子既非史官,又非王侯,哪有资格接触到尚属国家机密的国史?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于是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有人说这是句读不对,说应该是:“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似乎非这样不足以符合人道主义和动物保护主义的做法。其实问一句是否伤人,只是表现一下对人的关切而已,被问者自然也会报告是否伤马,所以不必问马。如果什么都问了,那《论语》岂不成了流水账?

  马棚里的养马人大概是孔子首先想到的,不知道是不是就是鲁君给他的“一车,两马,一竖子”中的那个“竖子”。有一回孔子出游时马跑了,并吃了农民的庄稼,农民很生气,就把马扣下了。孔子的学生子贡去向农民陪不是,但说了很多好话却没有把马要回来。于是孔子就派养马的人前往,他的说辞竟然是:你不能耕于东海,我不能游于西海,所以我的马总不免要吃到你的庄稼!于是顺利地把马要了回来。有的时候“秀才碰到兵”,子贡之辈是只能束手无策的。

  孔子的理想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自然是很人道主义的,但孔子几乎没有朋友,对待老人也有双重标准,比如《论语.宪问》中记载,他对原壤老人就不仅用了拐杖去打他的小腿,还要骂他:“老而不死是为贼!”于是在剩下的青少年面前,就稳做了唯我独尊的老师。而《史记》记载的齐鲁夹谷之会,孔子摄相事,也许是孔子最自以为是的一件事了,会上齐人表演“四方之乐”,孔子说是“夷狄之乐”,不等演完就让人把演员赶下了台;齐人又换演“宫中之乐”,这回孔子不仅不让演完,说这是“匹夫而荧惑诸侯”,还让人把演员的手脚都砍了!

  孔子不仅伤人,他还曾命申句须、乐硕去攻打过费人。而他的杀少正卯,则更是众所周知的。少正卯本来与孔子同在鲁国创办各自的私学,而且孔子的学生曾“三盈三虚”,都跑到少正卯那里去了。估计两人进行一场辩论的话,孔子会很快败下阵来。而且《史记》说:少正卯还是“鲁大夫”,至少和孔子一样是入了干部编制的,而孔子上台才七日,没有通过任何法律程序,就急着自作主张把这个不同政见者杀了!这让孔子的门人也觉得太过分了,所以问他:“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而孔子竟然说出了他要杀的人还不少,共有五种人。他还特地声明:那些盗窃等刑事犯还不在此列,这五种人是:一、心达而险;二、行辟而坚;三、言伪而辩;四、记丑而搏;五、顺非而泽。而少正卯有几样兼而有之!

  于是不禁要让人狐疑:杀少正卯,是不是心达而险?砍无辜者手脚,是不是行辟而坚?说演员“匹夫荧惑诸侯”,是不是言伪而辩?“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是不是记丑而搏?诸侯争霸,东周还在,却不见他“君君臣臣”,是不是顺非而泽?

  晏子说“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现在学习国学,也把“孔子学校”办到了国外,连小孩子也在背《论语》章句,如果不把它有害的一面告诉大家,对于民主的进程、对于反对形式主义、反思以往的历史教训,都将是极其不利的因素。

上一篇:像喜欢夏天一样喜欢你杂文随笔下一篇:那块淡淡的月光杂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