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竹砻衣屋旅行日记

2019-01-06日记

  “砻衣屋”为平远超竹钟姓祖屋。

  在梅州,客家围龙屋随处可见,但是像平远超竹超南村梅墩“砻衣屋”这样的全围龙屋还是不可多见的。我慕名前往“砻衣屋”后,才知道“砻衣屋”的特别。

  “砻衣屋”为钟氏六十二世平远三世祖润公由超南九斗坵迁至鑑美村开居所建,除却依山就势,前低后高,按照客家围屋的传统布局和使用传统建筑材料构筑外,其特别之处在于整体结构上,一如用来“去稻壳的农具‘砻’”(形状略像磨,多以木料制成),蕴藏着客家人的“风水”理念。前后皆有围龙,两龙相连构成一个紧护“砻心”的砻外圈,外圈左侧有一小门为之“出谷口”。中间3堂3横(其中左两横右一横)主屋为之“砻心”,砻心左右各还有一横屋,两列横屋相间与堂屋之间不设轩或迴廊连接,形成两条宽敞的“天街”,使围内畅通无阻。全屋占地约为5600平方米。

  “砻衣屋”整体结构为前低后高,十分利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形状设计优美,外圆内方,外面圆形全围,中间为方形主屋,再加前方半月形池塘,后方半月形“花胎”。如今墙上粉刷的白灰已经脱落了许多,过道的地面也高低不平、有些潮湿。

  前围龙,中间有一大门,左右各有一小门,步入大门,沿着围龙是一条两米多宽的檐阶。紧接着就是一个半月形的“池塘”,池中绿色浮萍点点,边沿绿色植物点缀,煞是好看。想必除具有风水意义外,还有蓄水、防火、防旱、养鱼等作用。连着池塘就是一块用于晒谷、乘凉和小孩玩耍等的禾坪。沿着前围龙的檐阶,也就是沿着池塘,走过禾坪,就来到了大门口,可见此屋主体建筑左右不对称,左侧为两横,右侧为一横,而且左侧第一横明显比右侧第一横多出来几米,约为一个房间的位置。

  走进这庞大的围龙屋建筑,发现“砻衣屋”的厅堂、上下廊、厢房、居室等整体布局错落有致,主次分明。自中厅旁巷子出主屋,就到侧边横屋,沿着往上斜的檐阶,再拾级而上一段几级的阶梯,来到屋后的围龙。发现围龙的“花坛”巧妙建筑在约为50度陡坡上。这既是山势原因,更多的从风水角度考虑。

  走出砻衣屋的大门,一块石碑吸引了我们的目光,上刻祖屋应注意事项:“某处不得放杂物、尿桶”;“某处必须洒扫”;“违者罚铜或是告官” 等等,年月为乾隆四十三年庚子岁(公元1778年)十二月。此为公共守则,可见当时砻衣屋人丁众多、繁荣昌盛。

  据屋内一老伯介绍,此屋花了近十年的时间才建成,当年是显赫一方的大型建筑。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了。鼎盛时期居住着近百户人家,600多口人,目前还分为两个村民小组。由此看来这合抱状的围龙屋,不仅蕴含了能工巧匠的智慧,更体现了客家先民团结一致、聚族而居的习性。

  午后的阳光穿过斑驳的老窗投射在墙壁上,仿佛中,手指间好似溜进时光和风声的影子。一股苍凉感油然而生。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个巧夺天工,浑然一体的围龙屋建筑,是一首无声的诗,一幅美丽的画,凝聚了历史先人的勤劳和智慧,也在现代建筑师的书页中,留下了浓厚的色彩。专家介绍说“砻衣屋”不但在现存梅州客家传统民居中建造时间较早,而且存世类似这种形制的客家传统民居建筑,更是屈指可数,可谓弥足珍贵。是研究客家传统民居不可多得、不可再生的古代建筑实体。

上一篇:关于与恋人邂逅的日记下一篇:母情节日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