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节将近,在我的家庭里,做米酒是两个女人的拿手好戏。她们是两代人,是年年有年的年味中的今与昔。一个是我的妻子,她是我的每一天每一年的生活的今天;一个是我的母亲,她属于过去,属于历史,属于苦难和美好的昔日与记忆象征。母亲的手上把握功夫好,能够把众多玉米的粗糙和些微糯米的精致结合为一起,巧妙做出那个年代的香甜来;妻子糯米饭蒸得爽,酒药撒得匀称,水洒得合适,做出的糯米酒格外的香醇,隔着几间屋子都能闻到酒香穿过门缝和墙壁的香甜味。
在贫穷的岁月,能在腊月上山砍柴烧起一个灶火,杀上年猪,石磨推出一锅水豆腐,石碓舂一簸箕糯米面或高粱面在过年的时候煮汤圆吃,年就是过得有滋有味的了。一到腊月,母亲就开始做米酒了。这种自家酿制的米酒,在那时算得上是奢侈食物,不是平时能经常享受得到的。收成好的年份,家里糯米多的时候,母亲会留下一些舂成糯米粉外,剩下的就拿来与玉米一起做米酒了。做一坛米酒,让孩子不仅改善生活,增进营养,滋补身体;最主要的是开春以后,农活繁忙时节,天气渐渐炎热,就拎着一壶冷水和米酒,在山上干农活歇气时解渴,也可以暂时充饥。年景不好的时候,做米酒就基本没有糯米结合了,米酒全都是用玉米做成。不管有没有糯米,无论什么年景,母亲做的米酒,都会像过年时叔叔小时候给我们说的那样“做酒缸缸好,作醋坛坛酸”的好酒一样,留着正月前来拜年的亲戚待客。有亲戚来了,母亲会在清水锅里煮上几个鸡蛋,添一点米酒招待客人;或者摇圆一些糯米粉和高粱粉疙瘩,粉白的或鲜红的,在清水锅里煮飘之后,再添上一些米酒,就可以招待亲戚吃早餐了。
母亲做米酒的时候,将玉米淘洗,滤干,蒸孰,倒在木盆里,再将糯米蒸熟倒在木盆里,两相搅拌均匀,散开驱凉,敲碎酒药,洒在米饭里。这时,母亲便拿来一只土碗,装上大半碗冷水,用木筷拈一块或多块烧红的煤块,瞿地一声放进水里,水顿时沸腾起来,母亲用手粘着凉开水把搅拌均匀后压紧的米饭抹上水压紧,再拈一块烧红的煤块从米饭的顶部插进去。那时我对烧红的煤的用途十分不解,以为是做酒的一种神秘或神圣,现在想来,也许是为了去除油污,做酒需要洁净罢了。母亲然后把米饭端上竹楼,竹楼预先铺上一层稻草,木盆盛装的米饭放在稻草上,再盖上被子。
接下来的几天,大概一至三天的时间里,就是烤酒。那时因为贫困,烧不起一角多钱一百斤的煤,而且就是有钱,也没有车,山路也不好,要到十多里的山外村庄里去背煤,十分辛苦。没有煤,烤酒就是火炉上烧着一个从山里砍来的木疙瘩烧烤。屋外雪花飘飘,火炉上火星四溅,温度一层一层地传递上竹楼,米酒得到它该得的温度,渐渐地,酒开始来了。酒香从竹楼上飘下来,温度飘上去,酒水溢了出来,从楼枕上一滴一滴地滴了下来,我们一边烤着柴火,一边觉得酒水可惜,就张着嘴巴伸出舌头去接,酒水拌着黑垢水,我们没有觉得脏,仍尝到了母亲做的米酒的香甜。
也许是从小爱吃母亲做的米酒,我成了一个纵酒行乐的人。饮白酒只不过是待人接物而已,本身并没有酒瘾,不喝也罢。然而,要是几天或一周没有米酒吃,我心里就有一种念念不忘的滋味。因此,每一年,妻子都要做一坛或者两坛以上的米酒过年。妻子从开始学做米酒到现在已经做得很好了。现在生活丰富了,做米酒不再只是玉米拌糯米,或者是纯玉米,而是纯粹的糯米了。过年做糯米酒,同过去母亲的做法是一样的。
妻子先把糯米淘洗好,浸上一段时间,倒出滤干水,再装入木甑,盖好盖,放入锅中用大火蒸。糯米饭蒸熟后,满厨房就飘散着一股诱人的香味,我和孩子闻着就垂涎三尺,围拢过来,先舀一碗吃。妻子将蒸好的糯米饭摊放在锡锅里,让其冷却,然后将一团团的米饭弄散,使其均匀。糯米饭冷却后,妻子把糯米饭一层层地放入一个一个的锡锅铝锅中,撒上酒药和适量的冷开水,用手轻轻地将糯米饭压平整,盖上锅盖,将事先准备好的被子将锡锅铝锅焐得严严实实,打开电热毯,让其发酵,中途不能打开。过年做的糯米酒,妻子是算好时间的。三天后,也就是除夕前几天,立春前,酒就酿造成熟了。妻子说,酒就要在腊月里做,在开春前做,这段时间做的米酒才最好吃。米酒来了,妻子将米酒揭开盖,顿时,屋内就散发着香醇醇的酒味。一年到头,妻子向锅里舀些清水,煮沸,将浓稠的米酒舀些放入沸水里煮,水开后再放入足够的白糖,香醇的乳白色的米酒就很快做成了。妻子的米酒和母亲的米酒同样的香醇,同样的诱人。一碗米酒留给我们的尽是过年的甘甜与幸福。
米酒里飘出的今与昔的年味特别的浓酽,我对米酒情有独钟,喝得咂咂有声。我想这也许与母亲会做米酒,从小吃惯了米酒吃惯了艰辛有关。现在过年我家都要做米酒。物资极大地丰富了,子欲养而亲不在的父亲去世了,母亲年纪大了,我们兄弟姊妹为了生计像小船一亲离开了温馨港湾一样的母亲,家里显得冷清了,母亲也懒得再做米酒了。没有了母亲做的米酒,妻子接着一年一年地做着米酒,那香甜的米酒味,到了过年就会在脑海中铭刻下来,令我不由得想起往昔过年的温馨,想起母亲的厚爱,心中随之也泛起浓浓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