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的精神团聚的现实抒情散文

2019-10-01散文

  精神文化领域的最高标准永远不应该是实用主义

  ——余秋雨 《重山间的田园》

  像击碎月亮在水中的幻影,所有终结性的孤独沉淀为人格,飘零零地凝结成思念。中国人的月亮,无情地注视着每一个思念的碎片,思念的依旧思念,“独唱独酬还独卧”,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国式独特的一种精神——归不去的人们,所产生的,寄托在孤独,思念之上的,最清越的美学概念。在我看来,若失去了这部分精神文化,中国的大美也不会完整罢。

  人们永远在梦,梦回故乡,魂牵故里。甚至于梦到家乡的每一个细节——月光下的田埂,青烟缭绕的大山,或是,静静倚在家门口,等你回来的老祖母,就那么一个遥遥的一个身影,就足够了,足够在每一个归不去的人们的心里印一辈子,而且,越印越深。其实,我们都回不去了,我们所乘坐的这架航班,永远只会向前飞,过去的一切,谁都不可能再一次在现实中抓住它,所以,我们称它为回忆。有的人一辈子失失落落地去寻找自已回忆中的家乡,到头才发现,回忆根本不用去寻找,并且在现实中再也找不到,因为它哪里都没去,就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所以我用了开头余秋雨先生的那句话。思念这种文化永远不会在现实中使用,也不能实用,因为,在现实中,思念这种文化,一文不值!

  所以,我在想,所谓“中秋”给我们带来的,究竟是现实的团聚,还是精神上的思念呢?究竟那一种更有价值呢?我想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我们必须明白的一点就是,正因为有了精神上的思念,才有现实中的团聚,反之亦如是,余秋雨先生的话固然是对的,但精神文化和实用主义,二者还是相互依存的,不是吗?

  没有一种美,是没有现实依据的。失去了现实色彩的精神,我想这种精神就像虚无缥缈的风,总没有一个落脚的家一样吧。

  它们二者不是同一个领域,不能共面而论,但却像风筝和天空一样。风筝因为有了天空才自由,天空因为风筝而辽阔!

  这是中秋节带给我的思考。至少写到现在,我还没有彻底弄清楚。好了,我们换个角度来说吧!

  大家都知道,中秋晚上总要吃吃月饼,大家一起赏赏月,嘿!我们家也许就很奇怪,从未在中秋晚上赏过月亮,也没在那天晚上吃过月饼,只是一家人聚在一起,放松地在一起吃一顿饭。所以本是主角的月亮就被可怜兮兮地弃之一旁了,所以我想,月亮本就是,而不是主角吧。

  啊!月亮是思念的寄托,月亮是团聚的媒介,中秋是寄托的实现,媒介传递的成功。啊,这么一说就通了!

  “我有所思在远道”,这种置身于宁静和孤独之中的文化人格,最高标准固然不是团聚,而是永远不匍匐于泥土之上的大文化。但我们终究是世俗的人们,不像那些飒飒的魏晋名士,他们脱离社会,注重精神,快活潇洒于竹林之中,消失得让人再也找不到。而我们真的是做不到,那就怀着那些思念,去景仰思念,追求团聚吧!

  花好月圆人团圆,多诱人的诗!

上一篇:风,可以穿越荆棘抒情散文下一篇:花开的声音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