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炊烟散文

2019-11-04散文

  当我身处所在的小城,隐隐地望见远处乡村腾起的炊烟,我就不由地想起故乡,想起故乡的炊烟来。故乡的炊烟,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浮现在我的眼前,不由地勾起我思乡的愁绪,思乡的愁绪绵延而悠长。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心底里哼唱这段歌词的时候,缕缕炊烟仿佛在眼前飘荡,唤醒了我温暖的记忆。故乡的炊烟,承载着我儿时的梦想,勾起了我想家的念头。记忆里,故乡的炊烟总是淡淡的,薄薄的,似一层轻纱一样,轻慰着我的心房,撩拨起我念家的情怀。

  每一位在外的游子,都会像我一样,无论相隔着千山万水,总会遥望自己的故乡。在每一个寂静的夜晚,望着天空的那轮明月,思念着炊烟缭绕的故乡,牵挂着留守在故乡的亲人,想念着故乡的小伙伴。

  故乡的炊烟无处不在,它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撩人,就像缠绕在我身上的脉络和脉络里流淌的血液一样,时时地伴随着我,深深地嵌入我生命的记忆中,摇曳在我的魂梦里,散落一地缠绵的乡愁。

  故乡的黄土地上长满了庄稼,土地里有小麦,玉米,大豆,高粱,都是乡亲们赖以生存和用以解决温饱问题的食粮。每逢秋收过后,像玉米杆啦,高粱杆啦,棉花棵啦,乡亲们的家里院外都堆满了这些柴草,用它们来做熟庄户人家的一日三餐。

  记得奶奶常说,说我生到了一个好的时代,不管吃得好坏,总算能填饱肚子里。父亲也总是附和着奶奶说起他们曾经逃荒的岁月。父亲说,跟着奶奶逃荒的日子里,每天都在受着饥饿的折磨,看不见哪里有炊烟,看见了炊烟,就会勒紧腰带跑过去,因为炊烟升起的地方,就会有人家,就有吃的要,要来的饭食就能用来充饥,只有肚子里有食物啦,才有力气往前走,山一程,水一程的走,是炊烟给他们带来了生活的勇气,是炊烟给他们带来了生存的希望。

  当东方还没有泛起鱼肚白,也就是天还没有大亮的时候,遥闻深巷中二叔家的一声犬吠,三奶奶家喂养的大公鸡的第一声啼鸣,在我的故乡,勤劳的乡亲们就起来啦。村口的老井旁,人来人往,不时地有木桶碰撞井壁的声音,发出沉闷的声响。过不了多久,不少的乡亲都开始生火做饭啦,乡亲们即将迎来了新的一天。不一会儿,就见炊烟升起,袅袅炊烟随着轻风升腾起来,汇集着三爷家的,大伯家的,二婶家的,伴随着初升的朝阳,阳光微露着淡淡的金黄色,和着缕缕炊烟掠过农家院落里的屋顶,如雾般随风飘荡,在故乡的上空打着旋,转着圈,像恋家的游子一样,不舍得离开却又不得不走,向着小树林的方向,向着村外的广阔的原野,向着远处知名或不知名的村庄,悠悠地飘向远离故乡的地方,却又没有人能说清它们最终要飘向何处。在某种程度上,升腾的炊烟,代表的是村庄的生生不息和深沉的呼吸,是庄稼人的未来与希望,也代表着乡亲们的悲喜哀乐。炊烟升起的地方就有亲人的等待,护佑它的是母亲的爱,依恋它的是远方儿女的情。

  记得小时候,每当炊烟升起,我和小伙伴们便跑向村外,伙伴们静静地站在那里,回望着村庄,看村子里处处升腾的炊烟,看谁家的炊烟冒出的高,飘出的远,好像谁家的炊烟冒出的多,谁家的饭食就做的好一样。故乡袅袅的炊烟里,隐藏着我们多少年少时七彩的梦想啊。

  每当我们争论不休的时候,大人们就喊着我们要回家吃饭了。奶奶掂着小脚,喊着我的乳名,声声乳名,奶奶呼唤的是那样的亲切,一边响亮的应着奶奶,一边飞快地跑向她的身边。奶奶总是满脸慈祥的笑容,她拉着我的小手,我跟随着奶奶一起走向家的方向,奶奶的手是那样的温暖。

  印象中奶奶是个最勤快的人!每到农忙的时候,奶奶总会让我帮她往灶膛里添柴火。至今仍能够很清晰的记得第一次帮奶奶添柴烧火的情景。心里想着添柴烧火这不是最简单的事情吗?我不停地给灶膛里塞着柴草,常言说的好,人心实,火心虚。由于塞的太多,火一下子燃不尽冒出黑烟来,浓浓的黑烟呛得我眼泪直流,还不停地咳嗽。沾满黑灰的小手弄花了我的小脸,狼狈的样子惹得奶奶笑弯了腰,她一边笑着,一边忙着用水给我洗脸擦眼睛。奶奶柔声细气地说:“傻小子,烧火可不能心急,要慢慢地添柴禾才行。”奶奶还给我做了示范。在以后不断地生活实践中,我学会了如何添柴,渐渐能帮奶奶干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凡事都一样,只要用心去做,用心感悟和领会,都能干好,奶奶的教诲成为了我以后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精神动力和宝贵财富。

  不大的农家小院里,一张饭桌,几个小凳子,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手拿玉米饼子,蘸着奶奶亲手调制的面酱,津津有味地咀嚼着,畅聊着农家人过着的琐碎日子,那是怎样的情景啊,其乐融融,幸福无边。

  如今,我家的地锅依旧静静地守候在那里,我轻抚着锅台,找寻着昨天的痕迹,锅台上若隐若现着奶奶的手印。仿佛看到小时候的我,坐在地锅旁,帮奶奶往地锅里生火添柴,看见一缕缕炊烟升起,凝聚在我的心头,随着记忆的风飘远。那口大铁锅里,仿佛有奶奶用双手贴出的满锅玉米饼子来,当满院弥满玉米饼香味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又围坐在一起,尽兴地品味着奶奶做出的可口饭菜。我看到了奶奶脸上舒展的皱纹,我看见了母亲为儿女操劳略显疲惫的面容,让我尽情地感受浓浓的亲情和无边的幸福。那情那景,时常闪现在我的脑海里,一次又一次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成为我遥不可及的梦境,凝集一地故土芬芳的记忆和亲人无尽的思念。

  记得在周末的时候,我们小伙伴常常一起走向原野去打猪草,我们尽情地在原野里玩耍嬉戏,我们常常玩的忘记了回家的时间。当西边的天空还挂着最后一抹夕阳,当那抹夕阳的余晖和村子上空的炊烟交融,我们的眼前就呈现一道乡村独有的靓丽风景。从村子里飘来的炊烟袅袅,夹杂着柴草的味道,和着诱人的饭香味,不由得让人饥肠辘辘,我们是该准备回家啦。我们身挎着草篮子,满载着收获的喜悦,匆匆忙忙地往家里赶。我们知道,融合的炊烟里,有奶奶忙碌的身影,有母亲亲切的呼唤,有一家人永远难以割舍的亲情。

  如今的我,虽然已离开故乡多年,可奶奶,母亲的身影依然在我记忆的角落里珍藏着,如同故乡的炊烟,浓浓的,淡淡的,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为了生计,在外一直漂泊的我,总是想起故乡,想起奶奶,想起母亲,想起故乡的炊烟。每一个在外的游子,都像我一样,尽管在外面暂时有了栖身之地,心却一直在漂泊着。随着年龄的增长,远离故土的人,思乡的愁绪越来越浓,都明白只有故乡才是自己真正的归宿。踏遍千山万水,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会回来的,因为故乡的炊烟里有着亲人的牵挂和呼唤,炊烟在哪家在哪,我们的根就在哪。只有深深地扎根在故乡的这片沃土里,我们的灵魂,才能得以安息和长眠。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农村呈现新气象,勤劳智慧的乡亲,世代劳作在故乡的黄土地上,逐渐远离了饥饿的威胁,脱离了贫穷,走向了文明富裕的好日子。低矮的草房早已湮没在我的记忆深处,高耸的楼房也已替代了瓦房,放学而归的孩子迎面而来,唱着动听熟悉的歌谣,依稀看到了自己的身影。

  路边上曾有的榆树,槐树,桐树都不见了踪影,映入眼帘的是矮化的柿树,木槿,月季等不知名的花花草草,它们整齐划一地排列在乡亲们的房前屋后,在清风的吹拂下微微点头,招手,迎接着远归的游子。村里的土路铺上了水泥路面,再没有了雨水过后的泥泞,乡亲们出行方便了,走在上面感觉更踏实了。把我昨天的记忆都深深地埋在泥土之中。

  如今,村里人做饭和城里人一样,大多用上了电器和燃气,故乡的炊烟显得越来越少了。

  我无法留住故乡早已飘散的炊烟,可我永远怀念着故乡的炊烟。故乡的炊烟里,我绵绵的思念,无尽的乡愁,悠悠地亲情,家乡的味道永远地飘不散,吹不走,永驻游子的心中。

  故乡在,炊烟在,我的家就在。

上一篇:三毛钱的快乐散文下一篇:父亲的槐树林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