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生命的散文

2020-08-12散文

写关于生命的散文

  导语:生命是一种延续的载体。请不要误会,它不是佛经所讲的轮回重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写关于生命的散文,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写关于生命的散文(1)

  我常常思考生命是什么?是奥运会上闪闪发亮的金牌?还是登上珠穆朗玛的荣耀?直到有一天我才发现这些都不是。

  那天,我在院子了泼了一些水,刚要转身,忽然发现泼过水的地方有东西在动。仔细一看,原来是几十只蚂蚁在泥里挣扎,他们定是被我泼水弄进泥里的。水多的地方的蚂蚁依然在挣扎,水少地方的蚂蚁已经逃脱。

  我本以为那些脱险的蚂蚁会很快离开这充满危险的地方,可它们并没有走,而是在泥潭周围绕来绕去。水慢慢渗进泥土,一只蚂蚁找到了一条路的,大胆的向遇险的伙伴走去,就差几厘米的时候它不小心陷入了泥潭。其他的伙伴见状,马上向他走去的,只不过更加小心、更加缓慢。一步、两步、更加近了,终于到了。他们一起拉他,似乎每个用力都很小的,以免发生同样的悲剧。遇险的伙伴刚一被救出,他们又想办法就其他的伙伴,有时好几次都没成功。

  我忽然非常想帮它们,可我徒手会不会伤了它们呢?或许我可以找一根小草,或细树枝把它们挑出来。一边想我就到处找树枝去了。

  等我回来,蚂蚁一只也不见了。这时我的心怦然一震,这一震让我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勇气和坚持。

  写关于生命的散文(2)

  我想,在文字没有出现之前,人们应该把所见所闻积于心,敏于思,幻于野。也许思维的局限因没有语言的明确意识而狂燥不安,抑郁难忍。习惯于声音的沟通行为,会在声调上辨别掌握。我们不难知道语音的驱使力量,以及一种声音的感召力的重要意义。

  从文字能正常疏导意识开始,音义的表象渐渐进入语言的空间。不同角度的思维表达均可在文字里辨别。人类文明便从这里起步,走进陌生展现自己的思想。生命从记录行为开始,散文便悄然诞生,伴随延续着的载体度过一个个春夏秋冬。

  从文字里我们已经知道散文存在的时空领域。若空气和水一样重要滋养所有的生命蓬勃旺盛。随字音语义的精选妙运,随生存领域的拓展开发,音声义变化位置充当需要的角色。文字从表象到理性,从粗俗到优雅,一路运载人的思维展现自己的无限功能。而人也把文字当成生命旺盛的朋友,交流运用,在不同领域升华自己的才能。

  文字的功能是因需要而构建体系的。灿烂的散文天空,因前人记录的遗留,让我们欣赏到各种不同的声音。一字一义惜墨如金,让我们的`思维浓缩到一种局限的空间体验意境,一字多音多义把我们的意识泛化,让我们很难把握意识的准确含义。读经书讲文理,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解释标准。如一个故事流传千年,几乎人人耳熟能详,而领悟的意境不尽相同一样的。

  生命是在阅读和思考中度过的。虽然散文是所有文学的一种形式的,因形散景活,句意短精,交流方便而深受人们的钟爱。它的特点是把意识集中使用,快速传递需要的信号,达到明确目的的可能。且看经书宝典,从问答形式的隐意精选,到诗歌辞赋的寄兴鉴赏,都是高雅的思维运筹,是特殊场所的点缀装饰,很难体现在正常的交往中。再想用意境构思的小说形式,虽说虚构的气氛不乏真实的影子,可幻思幻忧的逻辑形象毕竟与现实有相当的距离。于是一种接近口语的白话散文应用而生,跟随所有人的意识,体现在表达的需要中,是那样的悠然安祥和超凡拓拔。

  从我们能耳濡目染开始,大人们就用简短的语言传递一种知识;从我们能听懂故事开始,希望自己能学贯中西,满腹经伦;当我们的思维被现实拖的精疲力竭时,我们的意识会幻化成多彩梦境安慰自己的生命。从需要到欣赏,从欣赏到淡化慢慢抚平生命的激情,从多种角度感悟这个世界给自己的启发,不由自主地拿起手中的笔,感觉内心存在了好多好久,抒发一下也成了正常的需要。

  阅读别人的作品,其实在思考我们自己。一篇篇美文从我们视线飞过时,几乎每篇都存在我们自身的影子,与自己交流,与心灵碰撞,生命的激情谓然起伏不定。可以说每个人的体验都是一片天,都有自己非常钟爱的风景遗留。奉献给大家是一份心境展露,思维呈现,我们跟着意境不断会化千彩梦幻,深化心灵的朦胧和困惑。可以说,生命的表面现象是用文字的传递的功能变化的,生命的深层含义还是由文意的潜在力量影响的。我们的生命始终行走在文字的嘲笑之中,而我们钟爱它的理由,是希望它能尽显我们每个人的精神风采。

  生命离不开散文的影子。我们每天让它影响自己改变自己,让生命的色彩更亮更鲜艳。可是散文是在我们的行为里行走的,容不得撒慌和欺骗。自己的生存轨迹和活动空间注定了自己抒写散文的色彩亮度。

【写关于生命的散文】相关文章:

1.描写关于生命的散文

2.写关于生命的作文

3.写关于生命的作文6篇

4.初中写关于生命的作文

5.写关于生命的诗歌

6.仿写关于生命的排比句

7.怎样写关于热爱生命的作文

8.写关于热爱生命的作文

上一篇:写关于读书的作文500字下一篇:散文《畅谈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