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江凝眸散文
汉江流经襄阳的这段水域叫襄江,书上是这样叫的,襄阳人是这样叫的,不是襄阳人的我也是这样叫的。襄阳人这样叫必是归属感、自豪感使然。我这样叫,除了随众,还因为喜欢这段江水。
这江虽与长江、淮河、黄河并列而合称“江淮河汉”,却不似长江般宽阔视野,粗线条了两岸的景,叫人不易领略两岸风情;也不似淮河般秀气得略显忧郁,让人或生惆怅;更不似黄河般黄浪滚滚,虽气势磅礴,只能使人敬,而难近。她宽窄合度,灵秀大气,正合人们的审美情愫。这水从秦岭南麓出发,一径清凌凌的随路势跌宕起伏,飞珠溅玉;到了襄阳缓下步来,浪消波息,水平如镜,凝碧汇翠,静如处子。如有风来,也不兴波澜,唯水光潋滟,一望无垠。看到这水,很难让人不驻足凝眸。它温婉地躺在樊、襄两城之间,映照两岸景物,两岸景物又投影在水,如一幅摊开的水彩画,远近、浓淡、明暗,精粗,灵拙、艳晦都恰到好处的画在画上了。彼岸,樊城高楼鳞次栉比,高欲摩天,密如林,简约,明丽,时尚,现代都市气息扑面;此岸便是襄阳的心脏了,一溜儿深褐色的古城墙横亘在江边,城墙巍峨古雅,城楼斗拱飞檐,繁复、凝重、古朴,看着会有刹那间的恍惚,如穿越到金戈铁马、刀光剑影、旗风猎猎的.古战场。
每去襄阳办事,无论时间多么紧迫,我都会挤一点时间匆匆赶去江边,驻足片刻,看看水,看看水两岸。看罢,才觉得自己真切到过襄阳。但凡时间容许,我必自二桥底出发,沿滨江大道步行至一桥底,再自一桥底步行回二桥底。一个来回中,江水、路树、行人、城墙伴着,如在《清明上河图》的某处徜徉。我且行,且看,且思。我想,这一段襄江最美,这一段襄江也是襄阳最美的景。
不能想象,如果没有襄江,襄阳会是怎样的襄阳。
江很安静。江面甚至没有船,有的话,也是一艘白色两层的游船,却很少开动,静静地泊在临汉门前的江边;或者一只打捞水草的绛红色铁船,缓缓地行驶,在江面抚开一方涟漪,添了江面几点灵动。船的马达声很斯文,像是怕扰了这座城市的文明、宜居。间或有一个、二个带着软帽的老人坐在江边垂钓,挂饵、放线、投杆,神情专注得悠闲,像极了明代画家沈周的《垂钓图》中之老者。江边的亲水平台上,有人坐在那儿聊天,还有人坐在那儿看书,也有人坐在那儿什么也没做,就是坐在那儿看江水。路边的仿古栏杆稳稳地向前延伸,有人依着栏杆,前后左右的看,我想他们看得最多的一定是如碧的江水和铁打似的古城墙。我走累了也会靠着栏杆看水,看城墙,看城墙上的楼。我最喜欢靠在临汉门前的栏杆上,看经风雨近两千年仍不减威严和风华的临汉门。着各色衣裳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踩着溜光不平的石板从临汉门出、进。我知道,他们出临汉门是来看襄江,他们进临汉门是去看古城。
想那李白、杜甫、孟浩然、白居易等大家,一定也是这样从临汉门进出。不然,李白怎有“汉江临襄阳,花开大堤暖”,杜甫怎有“清江空旧鱼,春雨余甘蔗”,孟浩然怎有“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白居易怎有“楚山碧岩岩,汉水碧汤汤”?
水是衍生文化的摇篮,汉江是衍生中国传统文化的不二载体,而襄江是汉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这样说,是襄江滋润了这些大家的才思,成就了这些大家的溢美千古。我真羡慕住在襄阳的人,能日夜生活在这些大家住过的城里,像这些大家一样看襄江,游襄江,玩襄江。
一桥、二桥、三桥如长虹卧波,连接两岸,让樊、襄两城牵手,不再有距离。一边,现代气息扑面,时尚动感;一边,古韵流溢,本土文化氛围浓郁。两种不同的人文气息因襄江的浸润而和谐,因桥的连接而融合。襄阳人真是极有福气的,能随时从桥上往来两座不同的城,感受不一样的文化氛围,像时时在旅游,又像身临其境了一部穿越剧。这些桥,一扫《汉广》中男子相思之忧伤、遗憾,要是在今天,那男子一定不会有“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之长叹了。如果真能穿越,那男子一定会迫不及待地穿越到今天,在桥上抱得游女归。
站在桥上看水很美。那水冷冷地绿着,任桥上车流憧憧、两岸人声扰扰,总像隔着一层薄薄的绿纱护着;一贯这样静静的、冷冷的绿着,正应了白居易的“汉水碧汤汤”。它缓缓地往前流动,悄无声息,像一位极斯文的女子蹑手蹑脚地走动。人是明明站着的,看着水,也似跟水一样缓缓地向前动着了,真是体会到孟浩然的“水清心亦闲”之妙处了。
站在砚山顶上看襄江是大美。阳光下,襄江如一条青色的长龙般蜿蜒而过,奔向长江,金闪闪的水纹如龙的鳞甲般瑰丽;更有两岸房屋如画、绿化带如绣,美不胜收……于此,方知襄江如龙、岘山如虎,方知襄阳由龙虎守护始成人间福地,方知“向北的关驿,江南的门户”之谓其的真切,方知“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之写实的美妙。
襄江,真是一方好水!
【襄江凝眸散文】相关文章:
1.凝眸人散文
2.襄阳,襄阳散文
3.无言的凝眸散文
5.凝眸诗歌
7.襄河蝉鸣优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