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溪游记经典散文

2020-08-30散文

龙溪游记经典散文

  龙溪村在广丰人民的心中,是一个古色古香,耕读传家的文化古村。我曾多次到过龙溪,第一次是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中期,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要求对区内所有学校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有不到位有地方及时整改。那时的龙溪小学建在祠堂的旁边,也有部分班级在祠堂上课。教学条件十分艰苦。祠堂和文昌阁也破败不堪,村内的道路泥泞难行。这是龙溪给我的第一印象。

  后来,在21世纪到来之时,国家提倡保护古建筑和古村落,龙溪的修建和保护正式提上县区的议事日程。于是就有了祝氏祠堂和文昌阁的修缮方案上报各级政府。在上面高度重视之下,龙溪走向新生。我们现在看到的崭新的龙溪就是在最近的十几年里逐步发展起来的。龙溪提出以“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方针得到了落实。现在我又以观光者的身份来在这里,和络绎不绝旅游的人们一样,看到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龙溪今已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受到国家的保护。

  广丰中学夕阳红旅游团是2017年10月21日来到这个村子的。我们从广中出发,到达龙溪已是九点半了。当地小学祝校长当了我们的向导。向我们讲解了祝氏宗祠的历史和现状。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龙溪的文化渊源。

  龙溪祝氏宗祠分三进,最外是戏台,中间为厅堂,后进为陈设历代当地祝氏先人神位的神龛,而两侧则是厢房和上下两层的看戏台。祠堂占地三亩多,仅是中厅和两厢,就足以容纳千人。作为民间建筑,雕刻与壁画并不鲜见,但是,如龙溪祠一般精致的大手笔却真的难得。整个戏台用朱红漆就,四角飞檐,榫与榫之间的嵌合似浑然天成,祠堂和戏台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六百多年来风雨侵蚀,颜色不改,位置未移,连台上楼板亦未显像出半点松垮腐朽的迹象。整个戏台,仿佛有意为古人的智慧与能力作见证,以它的古朴之美傲然屹立!

  龙溪祠的整座建筑都为木瓦结构,近百根硕大木柱牢牢地撑起了龙溪祝氏人对根源的缅怀与追思。祠堂中厅悬挂着一块匾额,赫然竟是宋神宗的墨迹,匾已显得十分古旧,而且也并不是宋神宗的原笔,可是,即算拓本,"郎峰世家"这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也依然真真实实地向世人彰显了郎峰祝氏的显赫与尊贵。中进后门楣所悬挂的另一块匾也同样会让人肃然起敬,“兄弟宰相”题词是文天祥的真迹。“兄弟宰相”一说是指唐中宗至唐睿宗时期的祝钦明和祝克明,他们是否真的都是宰相,迄今为止都很难下定论,还有一说是据《郎峰祝氏族谱》记载,兄弟宰相指的是宋代祝臣、祝常兄弟。

  我们是观光者,不是考古者,有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就让考古学家去费心吧。

  在龙溪我们参观的另一处文化景点是文昌阁。如果说许多村落都会有祭祀先祖的祠堂,但是,不一定都有文昌阁。就是以县、区为单位,也找不出几处。而龙溪就有,这是值得龙溪人自豪的地方。

  文昌阁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在祝氏宗祠右侧。高12.3米,占地面积475平方米。虽不像祝氏宗祠那般注重装饰,但却有独特的建筑特色。屋顶为三重檐歇山顶。高耸庄重,古典轩昂。阁内采用柱网架构,四根粗大的中柱,配以金柱、檐柱,形成柱网支撑梁架。这种整体框架结构具备一定柔性,发生地震时,会通过自身框架的弹性变形,分散、抵消地震能量对建筑物的破坏,具有抗震作用。在一定限度内,障建筑安全。在造型上又能给人一种沉稳、豪放的感觉。文昌阁的第一层是祀奉梓潼帝君像,第二层设至圣神主座,奎星位乎上、司告居其右。阁内置木板楼梯以供登临。倚窗远眺、东望江郎山群峰如画、西眺雨石诸岩似锦、南仰松峰卓拔云霄、北瞰潭水澄波碧翠。

  我们进入阁内,拍了一些照片,之光、福生他们已顺着木质楼梯登上二层和三层阁楼,在向我们招手。我立即给他们的拍下了光辉的形象。

  阁内左右两侧厢房已经摆了许多小桌子和小凳子,似乎要开学上课的样子。于是我们众人,各自找了一个位子,坐了下来,何老师一边给大家照相,一边象一个私塾先生在教导子弟。大家哈哈一笑,一张张童真的脸上挂满了光彩。福生把六十岁的编为一年级,七十岁的编为二年级。以此类推。

  出了文昌阁,根据祝校长的指引,来到了“江浙社”。这个名称道出了龙溪祝氏的来历。据称,这里祝氏来自浙江江山。为了不忘祖先的来处,他们在此建了一处高大的木质房屋,为婚嫁生日等隆重喜事设宴和举行仪式提供场所。当地的一位老者给我们解说了江浙社的用途和重要性。当有东家要娶亲时,必将新娘先迎到此屋,在举行了婚礼仪式之后再回自已家里。如有女儿出嫁,也先在这里举行出嫁仪式,再由此上轿远嫁他乡。这个江浙社,我以前没有听说过,更没有实地看过,今天算是补了一次课。

  据老者说,在江浙社出门的右侧不远之处,还有一个景点。大家一听,又来了精神,左边出去,再右拐,约100米路程就到了。只看到一座凉亭,亭边是一口池塘,池塘包围着的石块垒成的小城堡一样的“城内”,就是人们说的“木杓井”。大家围观了这口井,不断称赞这井水的清彻。如果,再备个木勺,让游客能舀一瓢喝,那也是游览景区的一大乐趣。

  龙溪在我们的心中越发丰满起来,我们再问祝校长,还有没有好玩的地方。祝校长说,还有一处,是水仙阁,又称观音阁,不过还没有开发好。倒是阁前那座年代悠久的石桥,可以一看。我们大军又浩浩荡荡开赴观音阁参观。途中顺便游览了新开发的旅游广场。那座被水冲掉的木桥,正在重新架起,木质长亭也有新的面貌,过了龙溪河,沿道有一处新建的农家生活生产用具展览厅。从箩筐到水车,从婴儿摇篮到斗笠,我们大都能叫出名字,能说出用途。恐怕四十岁以下的青少年对于民间的这些用具就不认识了。可见建设类似的博物馆很有必要。

  来到龙溪河的石桥边,看到高大粗壮的树木挺立在岸边。郁郁葱葱,桥的两侧,长满了青苔和野草,可见岁月的沧桑。树荫底下,一片清凉,大家或坐或立,散布在石桥的周围,在桥上、桥下拍照留念。

  在我们的欢声笑语中,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热情、古老而又时尚的龙溪。再见了,龙溪!再见了,东阳!

【龙溪游记经典散文】相关文章:

1.龙溪游记散文

2.黄龙溪游记-游记作文

3.黄龙溪古镇游记散文

4.小学作文《黄龙溪游记》

5.黄龙溪古镇游记作文

6.黄龙溪古镇游散文

7.游走黄龙溪的优美散文

8.告别了!我的黄龙溪散文

上一篇:大西北游记作文下一篇:水泥企业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