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之子优美散文

2020-09-02散文

山之子优美散文

  泰戈尔说得对,人在他的历史中表现不出他自己,他在历史中奋斗着露出头角。本文的主人公麦永理,原来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黎族汉子,由于他能在短短的5年时间内,把一个亩产粮食不到300斤、人均收入不足200元的小黎寨——三用二村,带过了世代渴盼的温饱线,便成为享有“海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三亚市精神文明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的新闻人物。

  这里要讲述的,就是这位“泥腿子”,带领全村劳苦大众斗穷奔富的艰辛历程和光辉业绩。

  一嶂隘重重的高峰山区,像屏风一样坐落在三亚市的西北角。在那莽莽无际的万绿丛中,掩藏着一个仅有22户、170人口的三用二村,麦永理从小生长在这个与外界隔绝的村子里。

  村子后面都是山,抬头见山,出门见山,山遮住人们的视线,隔断了村民与山外的联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麦永理常常一个人站在山脚下,对着那死寂一般的三用二村焦思苦虑,心潮起伏:解放几十年了,可瞧瞧村里22户父老乡亲,还天天在等待救济粮、救济款和城里人凑集的旧衣服过日子;他还看到有人找信用社申请5元贷款买盐。他流泪了!

  土生土长的麦永理,多么希望有一个像黎族传说中寻找太阳的英雄,能带领乡亲们踩出一截路来。可是,在他思虑之间,乡亲们经过“瓜里选瓜”,竟把他推上了“寨主”的位置。

  “我能当好这村长吗?”三十不出头的麦永理内心感到了压力。

  然而,在同胞爱、民族情、山乡恋的驱使下,这位年青人只好别无选择地挑起乡亲们的希望和苦盼进行了艰难的跋涉……

  山是绿的,可山里人的生活却很穷,穷的原因在哪里?麦永理上下求索,山穷水尽就在面前。可他不甘心哪!他坚信:山村有路通小康。

  盘算,实践,探索,一个“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构想,须臾间在他的心中运筹:目前全村人均不足7分地,即使把地种得像绣花一样,也治不了乡亲们的穷病。村子周围都是山,如果把眼光从地头转到山上,走以山富村、以集体经济带动个体经济的道路,不要多久,全村群众就能丢掉吃不饱肚子的忧愁。

  发现了山的特色,找到了山的价值,麦永理悠悠然地报以会心的微笑。

  “咬定青山”这盘棋定下来后,麦永理就及时进行了从“围地转”向“围山转”的引导工作。

  可是,当他挨家挨户敲门动员群众上山时,一个个都象惰性气体一样动不起来。这也不奇怪,分田到户后,“集体”对大多数村民来说,已经成为很遥远、很陌生的词了。

  如何把一颗颗被历史埋人泥土的心灵激活?这个问题深深地拧在麦永理脑门上的皱纹里。蓦地,一个念头如电光石火,叩击他的心扉:1974年,村里的群众曾经在附近的三汤山上集体种植了3000多株槟榔,收入过2万多元。土地承包后,以化整为零的办法分给了各家各户。现在,死的死,丢荒的丢荒,挂果的也被偷得七零八落。要是能说服群众把这些槟榔收回集体经营,不但能够改变单家独户难管理、难发展的状况,也能对群众进行一次同走致富路的教育。一石数鸟,何乐而不为?

  人常说,为了春作,更为秋实。麦永理根据群众的意见改进了管理方法:挂果时节,以户为基数,每个劳力管理11天计算,分组分批管理,被偷一串罚当班者100元。为了让管理出效益,他寄宿嵩山岩洞,日夜厮守着那块无异于生命的槟榔园。

  天不负人。收回集体管理的那2600株槟榔,长得茂茂实实,第二年挣得了4万多元,凭借集体力量打开了一个缺口。这个空壳村一下子充满着亘古未有的活力。

  三

  群众尝到甜头,苦也心甘。1988年,全村合力开山辟岭大干一年,种植槟榔5000株,橡胶2.3万株,椰子130株,其他经济作物种了180亩。集体经济的优势初露端倪,山的概念,被重新赋予新的内涵。

  可是,成绩却使一些人产生了小满足的情绪。要不要歇一歇?麦永理曾经有过考虑,但是发自内心的声音急促地催促着他:“不能歇,要乘势而上!乘势而上!!”

  超前的激情本身就是一种资源。麦永理把目标定得高高的:到了1996年,全村集体和个体种植的槟榔发展到15000株,橡胶发展到50000株,椰子发展到5000株……

  目标更高更远。

  这话说起来轻松,实践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没有人心、人力的超常组合,没有同大自然抗争的苦干、实干精神,没有带头人的气魄和胆略,别说攀登高峰,就是向前挪动半步也难呀l是的,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麦永理这个带头人倾注全部的心血和感情,运用灵活的手段去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带领群众以动真格去开拓,去拼搏!

  1990年,大开放、大发展的形势催人奋进,麦永理抓住这个大好机遇,带领群众在村子后面的凤头岭上开展了治山、治坡的“第二次革命”。

  麦永理的拼搏精神,再一次唤起全村群众“挖掉穷根栽富根”的内聚力。经过240多天的艰苦奋战,全村群众再种上橡胶1.2万株、槟榔5000株……谱写了一个个强烈、动听的绿色音符。可以想见,三、五年后,村集体每年就会有几十万元收入。

  四

  一匹驮负着重荷的骆驼,它只要能够站起来,就一直走下去,直到把它的脊梁磨出鲜红的血也不会停下来。1992年,麦永理又按照乡党委的指示,举全村之力,攻贫困之坚。

  第一主攻点,突破群众收入少的难关。

  帮助群众增加经济收入是个硬仗,他经过充分考虑后,推出了“山上与山下共谋,集体经济与个体经济双线开发”的方略。这步好棋,人们称之为“一篙撑活两条船”。

  他是怎样提携着来自心灵深处的泉水,浇灌这株个体经济之花呢?

  带。麦永理了解到,群众不敢发展个体经济的`原因是,怕大政策不稳,怕“土”政策变卦。他动员麦永贵等5名党员带头先干。这几个人平均种植槟榔1200株,其他经济作物也种了不少,产生了很好的带动效应。

  推。山村人对“商品经济”不了解,仍然无所企求地耕耘着祖宗留下的那片星空。麦永理以心为桥,慢慢沟通他们与市场的联系。麦玉头一家13口人,8个劳力,在麦永理的启发和推动下,安排2个搞运输,2个办小零售店,2个搞饲养,其余的务农,每年收入40000多元,还种植了槟榔1800株。1992年盖了幢300平方、6房3厅的平顶房,价值3万多元。有点经济头脑的人也默默地跟着他走出了“老思路”的沼泽。

  扶。启动型的农户虽然有一股早富快富的冲动,但是资金、种苗缺乏,大大制约了他们发展商品经济的行动。村里先后给19户农民无偿提供槟榔苗(果)1750斤,价值8900元,拿出4000元资助8户农民买耕牛8头,同时还帮助贫困户麦亚海买碾米机一部,价值2700元。对于一分钱都能捏出水的穷山村,这笔开支可不是一个小数。

  憨厚有余而精明不足的三用二村人,在带、推、扶三力的驱动下,一步步跨进了商品经济的乐园。1992年全村人均收入比1987年提高了7倍。

  不少人购买了彩电、摩托车、录音机,有的还购卡车、面包车用于发展交通运输业。

  第二主攻点,解决长期缺粮的问题。他一方面引导群众进行科学种田,改变“种了一山坡,收不到一箩”的落后习惯,一方面在提高水稻产量的同时,发动村民大力种植各种杂粮作物。1992年全村人均粮食达到了720斤,五保户每个月得到二、三十元的生活补贴费,群众把返销粮、救济款甩到了脑后。

  第三主攻点,改善生活环境和条件。

  1987年前,村里人长期蜗居在难以遮风挡雨的茅草寮里。1988年后,群众的经济收入虽然有了好转,但尚缺乏“治窝”的经济实力。为了消除怕住瓦房会死人的封建迷信思想,麦永理自筹资金,盖起了第一间瓦房,并与村干部商定,每年从集体收入中,拿出30%的钱用于民房改造,规定谁盖一幢瓦房村里就拿万元补贴。到了1992年,全村70%的农户建起了钢筋水泥结构的平顶房,1996年全村实现了瓦房化。

  过去,每当夜幕降临,不少人家“打瞎摸”,村民们看见城里人用电灯,眼很馋。1990年,村里买回发电机自己发电,大伙高兴极了。

  第四主攻点,提高村民素质。

  因为填不饱肚子,村里人不愿喝“墨水”,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30%,不少穷人家的孩子,读不完五年级就辍学了。青少年窝在村子里、打架、盗窃。为了“治愚”,他取得村委会干部的同意,每年从集体收入中拿出3500—4000元,作为本村小学的办学经费,并认真做好适龄儿童入学的发动工作。现在村里有了2名大学生、1名中专生和10名高中生。为了对村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争做“四有”新人的教育,村里每月放映l一2次电影。他还打算,将来集体经济收入多了,要建造一个农民文化宫,用精神的富足弥补生活的艰辛。

  踏平坎坷成大道。至1996年,全村先后种下橡胶580亩,槟榔800亩。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大发展,人均收入达到了2500元。水通、路通、电通,群众的衣、食、住、行大为改善。

  现在,麦永理又在党的十五大精神鼓舞下,豪情满怀地同三用二村人一起,在新的起点上开辟美好的未来。

【山之子优美散文】相关文章:

1.山啊!山优美散文

2.山非山,水非水优美散文

3.山那边是海优美散文

4.黄土之子散文

5.写山优美散文

6.优美散文《冬天的山》

7.宿命之子散文

8.苍山的云优美散文

上一篇:时光宿命的散文下一篇:优秀作文五篇 生命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