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我一生的痛散文

2018-10-17散文

  说起来我应该愧疚,尽管自己也算一个好舞文弄墨的人,但至今没有认真的书写过关于母亲母爱的文字,当然不是我没想到,是缺乏激情,或者说是我不想轻易动笔触及这个伤感的话题。

  母亲已经离开我27年了,那时候我14岁,半懂不懂的年岁。少年心性吧,就是在母亲的葬礼上我也没有表现出“足够”的悲伤,比如影视剧里的那种撕心裂肺呼天抢地,为此我一直觉得愧对母亲,但我也决不想欺骗别人欺骗自己,当时真的是那样,或许这是因为自己的性格,或许是自己泪腺不够发达。母亲下葬的那一刻我是真的号啕痛哭了,但只有我自己知道就是这时候的眼泪也不是动情而生的,是旁边的烟火呛了我的眼睛。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仍然为此内疚着,难道我不应该为了母亲大哭一场吗?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谁比母亲更值得你去痛哭呢?

  而随着时间的沉淀我开始逐步清理自己,哭只是一种形式,是否哭泣并不表示根本。还应该有更深层的原因。

  我想到了年龄,天生愚钝的我还14岁的年龄对于死亡不可能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即使是现在我也不敢说我对死亡本身有了什么突破性的理解。

  我想到了个性,我从小基本上属于内向,喜怒不形于色的那种人,这种人要想在短时间内爆发出激情很难,但对他们来说伤痛却会伴随他们更远。比如每年的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我都会去十字路口给父母烧纸表达哀思,而我的哥哥们已经淡化了。我没有责备过他们,毕竟已经过去二十多年,而所谓孝从来都是对应自己内心的,不是表演给谁看的,人有选择方式的自由。

  除了以上这些我还想到了当时对母亲的一点恨意。对处于青春期的少年他们和父母往往是很难和睦相处的,这一点无庸讳言,少不更事的我也不例外。虽然相对来说我也算是一个听话的孩子,但当面对母亲的严格要求,特别是家里还有一个可资参照上过省报的二哥,尽管我在班里也算优秀,但也正是这一点让我还是免不了生出逆反心理,觉得母亲不够公平,而我一向也是喜欢被人表扬的人。哪个老师表扬的我多,我那门课就学的好。现在想来我当然不能怪母亲对我的恨铁不成钢,但我还是要说在教育方法上母亲简单了一点,而二哥能够被树立成全省的三好学生并不能完全参照。

  现在我的孩子也已16岁了,看着她我就会想起我的那个时候,我突然发觉我的记忆出现了空白,在我的记忆更多充斥的场景是学校的,而在家庭里的却很少很少,而更少的还是对母亲的记忆。我觉得这件事很可怕,为什么我会淡忘成这样呢?难道仅仅是因为母亲去世的早吗?开始我也这样解释过,学生时代大部分活动时间都在学习学校,家里就是吃饭睡觉得的地方,每天千篇一律自然没有记忆了。

  但现在我试图推翻这种认识,因为我并没有听到很多人在说这种理论。而我却在强调。为什么?我看到自己那时候的逆反和对母亲的回避,似乎已经在记忆的链条里加了阀门。为此外心痛不已,难道当年母亲对自己的严格不是对自己好吗?现在明白已经晚了。

  那时候我觉得母亲已经老了,絮絮叨叨婆婆妈妈。现在我已经42岁,而我母亲去世的时候也仅43岁。这时候我才真正的明白母亲走的是多么的年轻,她还有很多话要对我说,而我已经听不到了。我痛恨自己为什么没有记忆,当时我已经开始写日记了,但我那时的日记却没有关于母亲的一页。我丢掉了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竟成为我这一生难以平复的痛。而随着时间哪一点微薄的所剩不多的记忆碎片也将变得更加模糊。

  前几天家里来了几个孩子的同学,我问他们:你们现在写不写日记?他们说写,学校安排每个礼拜至少写两篇日记的。言语竟有负累沉重之感。我说记日记是个很好的习惯,不仅能够锻炼你们作文的水平,还有你们应该把自己的父母和家庭写进去,这样多少年以后你们就不会遗憾没有记住这段日子了。

  孩子们笑笑没有说话,我想他们大概还无法理解我的用意,而我现在却还无法灌输给他们我的想法——这需要岁月的磨砺,任何教化都是杯水车薪。毕竟是两代人了,她们能够听到一半就已经不错了。这是非常无奈的事情。

  送走孩子们回来我还在想这个问题。我想和女儿谈谈,但时间真的太晚了,她已经哈欠连天。我只能一个人消化这种情绪了。

  我遥看夜空,祈祷。此时我多么希望自己能够再回到母亲的身边。

  可怜的母亲啊,您可听到我这个不孝儿子愧疚的心声?

上一篇:难忘那一雨景散文下一篇:母爱淡了吗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