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岩见闻经典散文

2018-10-26散文

  峰岩是一个土家人群居的小山村,因多山峰多岩而得名,距县城二百多公里,今年四月中旬,我们来到峰岩村开展健康教育。

  走进峰岩村,让我吃惊的是其村委会就建在扶贫安置点上。村委会四周有卫生室,加工厂、文化娱乐场所,每栋安置房是两层小楼,中央是一个占地二千多平方米的长方形小广场,有不少健身设施,是村民开大会、打球、跳舞、看电影的场所。

  我问支书张济平同志,你们村委会离老百姓这么近,是不是天天有扯皮的?张支书听了哈哈大笑,没你说的那么吓人。他说,在初建时外村干部曾经就提醒过他:贫困户扯皮拉筋的多,你把安置点和村委会搞在一起,不是给自己找事嘛?张支书认为,村委会建在这里主要是方便乡亲办事,也是对村干部的督促。他告诉我,现在扯皮的少,而过去的那些年还真是个扯皮窝子,回想起来还是我们的工作没做好,原因是那几年工作做的有点漂浮。前不久,我就听说了这样一件事,附近村的贫困户老邓,村里为了让他尽快脱贫致富,就动员养母猪,并给他买了种猪。结果老邓喂了大半年,母猪长到了快一百公斤也没下生出一个猪娃来,老邓就烦了,说村里骗他。调查时才发现,原来是那母猪没有配种。年轻人听了好笑,而我的心情却非常沉重,他为什么会贫困,不就是没知识没技术吗,如果都像张支书那样经常走在群众中体察民情,及时排忧解难,就不会出现类似的事情。

  走进老乡家里,家家吃上了自来水,还安有水质净化设备。老乡告诉我,峰岩村曾经也是一个缺水的地方,每遇大旱,全村人整夜排队,“攒天河水”、“舀山沟水”。十年前,为了找水,张书记带领村班子翻遍了15平方公里的大山,寻访了80多位老人,直到有一天在名叫槐树泉的地方,才在一个天坑上面听到了流水声。可这天坑没人下去过,丢下一块石子几分钟才没声响,不知有多深有多险。找到水了,却没人敢下去。支书就组织“敢死队”,买好保险,写下遗书,张支书第一个坐进绳子吊着的箩筐,摇摇晃晃下到天坑,当绳子放了80多米时,才到天坑的底部,找到了多年想找的那一泓清泉。开始用抽水机抽,由于落差大,抽坏了几台机器还是不能满足全村人用水需求,最后通过专家指点,在天坑的底部的同一水平线上挖进去近80多米隧道才解决了问题,这样全村人终于可以和城里人一样享受那干净的自来水了。捧起甘甜的“救命水”,村民们激动地流下热泪。

  来到五组,满山茶园绿意怡人。张支书说,5年前,这里种的全是苞谷,老百姓在地里辛苦一年,抠不到几千元钱。现在全部改建成高标准可机采的茶园。2016年起,峰岩村茶叶大丰收,老百姓收入成倍增加。“用剪子这么一旋,就是钱往口袋里一吹!”村民胡方兵兴奋地说,他今年70多岁,种茶一年毛收入近万元。如今在这里生态跑跑猪、羊肚菌、土鸡养殖、有机茶、光伏发电等项目如雨后春笋,蓬勃生长。

  说起光伏发电,我还是在电视上见过,没想到早就在土家山寨落了户。在机器轰鸣粮食加工厂,老乡告诉我,很早以前这儿就通了电,但许多时候是摆设,不是停电就是电压低,电灯光线暗,合上电源开关,机器几分才能开转。现在可好了,有光伏发电助力,电灯更亮了,机器开机3秒钟就可以开始工作。

  峰岩村短短数年,不仅山在变,人的精神面貌更在变。600多户村民从“要我干”变为“我要干”。村民代表陈家鹏说,像村里开会最初是“请不动”,到后来五六百人“坐不下”;扩宽村级公路时是下午召开群众会,当天晚上集资修路款就全部收齐。开工后仅仅一周,5条公路就顺利完成维修扩宽任务。如今就连老乡们的卫生习惯也大有改观,都建了卫生厕所,垃圾也习惯放在垃圾桶里,沿途绿树成荫,给人清新的感觉。传说,曾有一过路的面包车中的一位客人向外摔了一包垃圾,一位老乡发现后骑着摩托追两里路才赶上,让那位客人道歉才算了事。后来经常跑这条路的司机都知道,上车时就提醒客人不要随便向车外摔垃圾。

  峰岩村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早在1930年红六军第五十师曾扎营于此,100多名峰岩儿女追随贺龙闹革命,其中70多位就牺牲在这块土地上。富起来土家儿女将他们遗骨集中安置在一起,建立了烈士灵园,如今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讲述先辈人事迹,继承光荣传统,这也是村里每年要做的工作,让年轻人不忘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村在“边边上”,路在“悬崖上”,田在“岩皮上”,屋在“吊坎上”——这是过去峰岩村的真实生活的写照,如今在这有着光荣历史传统土家山寨里,先列的后人们再创佳绩,这也是给天堂的先烈们一丝安慰,同时也告慰先烈,他们的鲜血没有白流,英名和事业将在这一遍土地上永世长存。

  离开峰岩返城时已是掌灯时分,在那小广场上早已灯火通明,随着音乐响起,劳作一天的乡亲们踏着欢快的节律在这儿起舞。我突然想起毛爷爷的两句诗词,“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在这一遍沃土上,有英雄智慧的人民,只要大家齐努力,没有什么做不好的事情。

上一篇:我看《碧血剑》的散文下一篇:婆母现代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