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肩担重任,妙手著文章散文

2018-10-28散文

  舟之是在基层长期以来搞宣传思想工作的人,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入党的老兵,经历了“文化革命”与“低标准”,也经历了社会主义教育与“四清“运动。下过乡,吃过糠,遭过难、受过伤。由于“文革”的冲击,他四十出头了,又回过来再补习文化课,参加自学考试拿大专文凭。他报考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参加自学考试,全专业10门课程,他曾经一次报考了六个门科,其中有五个单科一次性及格,等于参加一期考试,就拿下了半个文凭。

  舟之相信老一辈的话: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改造到老。铁肩提重任,妙手著文章。起初,舟之他只是一名人民教师,接近拿到中级职称了,当党和人民需要时挺身而出,置个人工资职称待遇于不顾,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宣传思想工作的特殊岗位。在长期的宣传思想工作中,虽然他年龄偏大,思想有点僵化,对好多事情看不惯,对于新形势有点跟不上,但是,舟之他毕生热爱写作,热爱党的新闻宣传事业。以前在教育战线,自己热衷于写作,因为梦想当作家诗人,才投入了巨大的热情,不断学习,天天向上。开始,他是在地区一级党报党刊投稿写稿,宣传县乡基层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英模人物,写通讯报道,写报告文学。接着,他又大胆地向自治区与中央一级刊物投稿,每年写通讯稿约有150篇以上,被正式登载的也有上百篇之多。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说:功到自然成,铁杵磨成针,那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固然新闻宣传工作有它的基本规律,有它循序渐进的必然历程。但是,情之所至,爱之所专,喜欢就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写好新闻,下情上传,当好人民的书记员,舟之他目无所惧,更无所怕,认真学习党的新闻理论,触类旁通,瞄准基层,出以公心,养浩然正气。坚持经常下乡村基层采访,全力应付大量的日常繁杂事务,忠告自己:再忙也不忘码字练笔。凡是出门必带“三件宝”:相机、录音公文包。见到可写可记的线索,有价值的材料和突发新闻文学事件,或摄入镜头,或挥笔成篇,做到好通讯不过夜,长篇通讯不过周,每周都要有大动作,每月都要有新突破。同时,他还动员朋友与同事帮助自己搜集新闻线索,也虚心地看书读报,广阅博览,抓住宣传重心,透过现象看本质。三十多年来,舟之他没有好好休息过几个星期天,没有几天是按时下班的,而且常常是在办公室里吃饭睡觉,熬夜读写,通宵达旦夜以继日。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投入就有产出,有播种就有收获。

  多年来,舟之接待陪访过的世界各地,中央、自治区及各地的新闻采访团记者名人就有成千上百个,写下的新闻稿件不计其数,每年不是自治区、地区党报的优秀通讯员,就是有各种作品在大报小刊上获奖。其中新闻图片、征文和报告文学、演讲稿、散文、诗歌,在新疆各大媒体等显眼位置刊出的也有不少。由舟之撰写的反映麦盖提县刀郎文化、精神文明、小城镇建设的稿件,有的在《中国文化报》和《中国民族报》上刊载的,有的还上了《南方日报》与新华社的版面,被各地广泛转载传阅。尤其是2006年,一位维吾尔林业退休工人收养了一只受伤的丹顶鹤。这只丹顶鹤雍容华贵,聪明灵利,迅速康复后积极适应环境,与人和自然,家畜家禽相处得十分和睦,俨然是鹤立鸡群,一派长者风范,同时还喜欢旅行游走串门,向造访者翩翩起舞,如顽皮的孩子一般令人欢欣鼓舞,乐不思蜀。舟之发现后细心地拍摄了照片,写下了长篇通讯《农家来了丹顶鹤》,在报纸上刊登后,收到广泛好评,2009年,他还获得了自治区第二届科技进步二等奖。

  老骥扶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如今,虽然年过花甲,舟之退休不退职,他还是老当益壮,笔耕不辍。参加体育锻炼,其挥拍抽杀,左推右挡,雄风不减。截止目前,他已经在报刊杂志,网络媒体发表文学作品约有200多万字,有不少精品稿短期内的点击率达到上千次,收到的短信赞扬问候让舟之眉飞色舞,热泪盈眶,不知所从。去年,舟之与赵玉强老师无偿地为某县二中建校四十周年大庆出刊的几十万言文字、书籍、图片作了编辑整理工作,还积极参加喀什文艺界组织的各种文化采风活动。如今,舟之正在着手编写自选文集,立志为自己的作家梦诗人梦画上一个比较完美的句号。

  人生就是奋斗,共产党员就应该是先锋,是楷模,是黄牛,是骏马,是骆驼,披荆斩棘创伟业,只事攀登不问高。舟之他没有坐吃山空,没有坐享其成,也没有理由摆老资格高高在上,共产党员永远都是各条战线上的普通一兵。

上一篇:康复村之家散文下一篇:当我想你时,你在哪里生活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