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亲戚优秀散文

2018-11-04散文

  所谓“亲戚”,指的就是和自己有血亲或姻亲的人。唐朝学者孔颖达对亲戚做了细致精辟的注释:亲指族内,戚指族外。人们为了亲人之间那种不可替代的情义更加紧密牢固、持久弥新,所以便兴起了过年“走亲戚”的习俗。从正月初二开始,年轻人提着礼当去给长辈“纳礼”;初五一过,也就“破五”了,做长辈的又去给晚辈“回接”。

  整个春节期间看似闲散舒坦,实则紧张繁忙,大多数人不是走在去亲戚家的路上,就是待在自己家里等着招称来访的亲戚。关中西府地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很早就形成了以孔子所敬仰的“郁郁乎文哉”之礼乐文化。过年时节“走亲戚”这一风俗,代代传承,如火如荼,声势浩大,应该算是当地春节期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题记

  1.我的小姑

  我的小姑在世时,每年正月初三,我都要给她老人家去“纳礼”。

  “纳礼”得按“规矩”行事,既没人说,也没人写,礼数刻在每个人心里。一般都遵从“初二舅舅家,初三、初四姑姨家”这样的顺序进行礼事活动,不管晚辈咋样安排,给长辈纳礼的时间万万不可过了“破五”,否则不但会招来旁人的议论和耻笑,而且长辈也会觉得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有可能当年就不“回接”了!一定得谨慎,万一哪位小年轻不慎把事情做到了这个份上,那就显得比较尴尬了,想要舒缓这紧张的亲缘关系,不仅要在“得罪”的这位长辈跟前谨言慎行,还得做好几年没有回接的纳礼!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做长辈的人一般都宽厚仁慈,总有受到感动的那一天,从此他们终将会一如既往地支持晚辈的事业和家庭,就像村里老年人们经常说的那样“亲是亲,断了骨头连着筋”!

  我的小姑年轻时嫁到渭河北的一个村子,从此,离我家的路程就比较遥远了,在交通很不便利的年代,多少年我们都见不上一面。记得那年的八月间,我女儿过满月的当天小姑也来了,当时我很好奇,她是怎么知道的?小姑看我疑惑不解的样子,哈哈一笑说,打听呗,自己侄娃的事情哪有不知道的道理!

  小姑脾气倔强,自从我姑父去世后,就独居在那口破旧的土窑里,任凭几个儿女怎么说都无济于事,她谁的家也不去,非要一个人过“清闲”的日子!记得那年正月初三,我冒着风寒骑自行车走了三十多里路程,终于到了小姑家里。小姑一定要让我坐到她家土窑里的那盘土炕上,炕洞里冒着浓烟,炕面滚烫,我们还没说了没多长时间的话,小姑就要去给我做饭。我说吃过了,她却不相信,还开玩笑的说这辈子你还能吃上几回我做的饭呢!厨房就设在窑洞靠里的地方,盘一锅台,支一木案,放一橱柜,泥巴砌成的烟道熏得黝黑黝黑,我的眼前呈现出的是一派贫穷凄凉的情景!

  吃饭间隙,小姑给我说起了她目前生活情况。原来,我的几个表兄孩子多、负担重,为了避免他们为赡养而影响兄弟情义,所以小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单过的生活方式。她说这样虽然自己苦点累点,倒也不用跟谁生闲气,饭吃的早了、迟了、稀了、稠了都由着自己做,也挺好的!听了小姑的话语,我心里泛起酸酸的味道,但更多的是为她老人家那种坚强、乐观的生命态度所感动!

  我来的这个时间,正是亲戚你来我往的高峰时段,可是我小姑的土窑里却冷冷清清!其实,我小姑居住的土窑距离繁华的街道并不太远,只不过几分钟路程而已,应该说地理位置还是相当不错的。据我所知,小姑的嫡系亲戚不下二三十家,他们多年都未曾到土窑里看望一下老人家。此情此景,让人扼腕长叹,这不正应了那句“穷到街头无人问,富到深山有远亲”所描述的人情世故吗?

  2.给丈母娘拜年

  自从我结婚后,家里便增加了几门亲戚,其中有妻子的姐姐和哥哥,也有她的舅舅和族内的兄弟姐妹,总之,凡是属于她的嫡系亲属,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我的亲戚!

  或许因为人类本性的使然,人们总喜欢对任何事物要分出孰轻孰重,这种“区别对待”的心理,我倒觉得特别适合人们走亲戚时的心理状态。随着年龄和阅历增长,我深感亲戚不论有多么亲,但总是没有丈母娘亲,丈母娘是妻子的娘,何尝又不是女婿的娘呢?世界上还有比娘更亲的人吗?

  我的丈母娘在世的时候,经常说女子娃终究只是一门亲戚,现在想来这句话说得是那么的精辟,如今,她的三个闺女从来不参与娘家的任何事务,真正的成了有事上门只管“纳礼”的亲戚了!三个女儿就是三门亲戚,三个家庭有十多口人,正月初二聚到一块去给老人家拜年,队伍庞大。很噪杂,老人却从来不嫌弃,非常乐意享受这种乱糟糟的氛围,她既要早早地准备一大桌子饭菜,还得准备给几个外孙发放的压岁钱。压岁钱不是很多,却充满强大诱惑力,以至于那些年每到正月要走亲戚时,我的女儿和儿子都争着要去他外婆家!

  记得有一年冬天天气候特别恶劣,已经正月初三了,天还没有放晴的迹象,公路上到处都是“青冰溜”,导致班车不能正常通行!我和妻子商量的结果是,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纳礼的规矩不可更改,于是我就背着礼当,媳妇拖着两个孩子踏雪而行!鹅毛大雪簌簌下,天地间一片白茫茫,路上行人很多,看样子他们也是去走亲戚的。人常说十里路不带一苗针,这一大包礼物累得我汗流浃背,就到路边折了一根大树枝把包放在上面,像雪橇一样拉着前行。儿子和女儿也走不动路了,就圪蹴下去拽着我的衣摆滑行,虽然走得慢了点,一路上却很热闹,欢笑声和惊叫声接连不断……直至现在,一到大雪天女儿就会说“走,到雪地里耍去”,我想她的这种雪地情结,恐怕就是那年走亲戚时留下来的吧!

  就这样走了大概有十里路程,终于到镇上了,街道两边的商店门口花花绿绿,摆的是各式版样的精装礼品。妻子说给孩子他外婆的礼当有点欠缺,是不是还得补充一些?我自然是非常乐意的了,毕竟礼多人不怪嘛,况且,我还有两个“一担挑”也提着礼当在那儿等着呢!几个家庭在一块儿也就有了比较,礼当少了,自然面子也就显得小了,我估计妻子当时的想法,肯定是和我心照不宣、不谋而合的。

  紧走慢赶,我们还是姗姗来迟,人家都已经早早地到了。看到我们提着这么多的东西,丈母娘既高兴又生气,说:引着两个娃来就行了,拿这么多东西干啥,这还不得多花多少钱呀?!

  我丈母娘要去给我们做饭,我们说算了到中午再吃吧,她却不依不挠一定要去做。不大工夫就摆上一大圆桌“凉碟子”,有脆生生的猪耳朵肉,有红、黄、绿三种颜色的皮冻,还有炸得焦脆的花生仁,五颜六色,目不暇接,看着就让人馋涎欲滴!我丈母娘是虔诚的基督徒,说做人要心怀敬畏、常怀感恩,吃饭前一定得“祷告”,要衷心感谢眼前这些来之不易的食物。那些早到的亲戚即便刚吃过饭,也得陪着后来的再吃一顿,这是老祖先传下来的陪客之道。丈母娘看着我们几家人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开始吃“凉碟子”了,她就默默地去灶房又给我们做了一顿地道的家常卤汁臊子面!

  直到下午时分,我们都要离开了,丈母娘依然絮絮叨叨,说明年再不要提这么多东西了,还说“礼无车载,亲不见怪”,女子回娘家即便空着手也不会有人说啥!老人家的话虽然是那么一说,但我们该怎么做还依然如故……

  如今我已人到中年,我的丈母娘也病逝多年了,每到正月里看到那些年轻人拖儿带女走亲戚时的情景,不由得就想起自己年轻时候的许多往事,更想起了那些年我给我丈母娘纳礼的那些事情!

上一篇:世相的散文下一篇:缘相聚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