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家有女初长成优美散文

2018-11-23散文

  对于读书人来说,笔墨纸砚最为亲切,也是不可离手的。今日之文是因为一个村落,一个以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作为布局的李姓家族的古村落。

  毋庸置疑,我的祖先是姓李的,只是,来这里不是为了寻祖问根,而是一种缘分,让我找到了这样一个以李姓为代表而传承下来的千年古村。几百年前为一家,所以特别留意着这里的一切,一草一木都显得特别的亲切。古村位于浙江温州境内,叫苍坡。近些年,确有许多李姓家族,拖家带口,来这里寻祖问根。

  怀乡念祖,对于许多人来说,总是有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自己走进那一片土地,那是一股湍流不息的血缘源,一条亘古不变的基因链,成为无法割舍的祖根情结。当我亲近这片土地的时候,细细解读这里的一砖一瓦,一窗一门,一草一木,猛然发现,几十年来,自己身上一直存在着的淳朴、真实、坚定的根基,仿佛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怀念过去,并不是要倒回岁月的过往,而是对祖先的一种深情怀念,那些祖先们远去的背影,早已成为一种神秘力量,成为烟云升华的灵魂,让我们这些后人充满自豪和希望。

  “隐墨居”客栈,这是一家书香味很浓的客栈,老板三十有余,写得一手好字。客栈风格很是老式,进门就见得吧台背面摆放着各种古旧式生活用具,看上去像是个微型博物馆,有些物件已经破旧残缺,岁月的沧桑都写在那些物件上。客栈老板说,原先自家有几件,大多是村子里去寻找而来,都是些稀缺货。

  安顿下来后,客栈老板陪同我们走出用鹅卵石铺成的巷子,来到村口,向我们介绍起了村子的前世与今生。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这个村子,也是第一次遇见这样热心的老板。事后才知,所到的每一处都是充满文化内涵的。老板介绍说,没有文化内涵肯定是肤浅的,凡传承下来的肯定与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有了文化,就有了人与人的交流,有了文化,才有了历史的传承。

  客栈老板向我们介绍说,苍坡村始建于五代后周,距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之所以能得以传承近千年之久,那是因为村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代又一代,沿着先人足迹,传承至今。

  随客栈老板从村子正门而入,正门称“车门”,这是一座规整的宋代木造牌楼式礼制建筑,也就是古时按照礼仪等级制度要求设计建造的。“车门”前有块石铺设的“进士坛”,从道路到“进士坛”有3级台阶,叫“三试阶”,从“进士坛”到车门有7级台阶,车门下有4块花岗岩拼成的“太师帽”图案。车门里面有5块石板联成“五龙”桥,也叫“鼎香桥”,所有这些设计,都与当时科举考试录用制度有着密切的关联,由此可见,古时对于读书、为官、礼仪的讲究。

  村子以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作为布局,建有长306米、宽2米的直街,这直街有一个文绉绉的名字“笔街”,直街正对着村西方向的大山,山顶有三座山峰,中间的稍高些,两边的稍低些,形似笔架而称笔架山。进村后的左右两边分别建有东、西两方形池塘,作为“砚台”,池水波澜不惊,岸边的房屋与行人,倒影于水中,成人景于一体,天造地设的错觉,很让人迷离。曾经的方塘,既是村民生活用水之地,也是古时防火取水之处,一池清水多样的用途,能工巧匠的构思。在东、西两池的“砚台”两旁搁置着长4.5米、厚0.5米、宽0.3米,端头打斜的条石,以为“墨”。村四周展开着的三千亩平畴以为纸,意激励后代读书入仕,光宗耀祖。

  苍坡村的南门,也是值得一提的。南门意为溪门,具有宋代木构淳和之风。形态优雅,颇具田园味。左右三段人字悬山屋檐,中间高,两边低。整个溪门设计奇特,头拱,月梁,大头梁做工都极为考究,明间一道月梁横跨,曲线富有弹性,如过江之龙,如上弦之弓。梁中悬一匾,上题“苍坡溪门”四个字,梁下中间辟门,两侧设有直棂窗。站在门内向外眺望,近处一片荷塘,莲叶田田,远处阡陌交通,绿野平畴。

  村子南侧建有一座“望兄亭”,与南边一村子里的“送弟阁”遥遥相对。“望兄亭”和“送弟阁”还是有出处的,说的是李氏苍坡村七世祖李嘉木、李秋山兄弟情深的一段佳话。现在的望兄亭与西侧的仁济庙、大宗祠、车门一起,成为苍坡村的公共中心。

  村子里的“砚台”,即东池、西池之间,有一座仁济庙,四合院式“前朝后市”设计,门屋与正殿都是五开间,由十世祖李伯钧于公元1187建成。庙前有三棵粗大的柏树,三人才可合抱,至今已八百多年历史。

  方塘的边上,建有李氏家族的大宗祠。从前这里是全村家族聚会、举办重大庆典的场所。从前,苍坡村的村民子弟,参加应试而“金榜题名”的,都会被全村人簇拥着,来大宗祠披红戴花,祭拜祖先。客栈老板向我介绍了许多当今发生在“李氏宗祠”这样的故事,说得最多的要算是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寻祖问根的李姓人,仅是“隐墨居”客栈接待的,已是千人之多。

  村子里居住的多为李姓后人,只有个别外姓人家居住。据客栈老板介绍,村子从来不排外,这也是自然形成的李姓集聚地,目前有800多户人家,逾三千李姓居民在此居住。800多年后的今天,李氏家族已经在这里传世至四十余代,村落虽是历经沧桑巨变,但“文房四宝”的建筑风格从来没被打破,以至于村子没有一条水泥路面,全部用鹅卵石铺成。村子里遗存下来的老寨门、寨墙、水系、街巷、民居、宗祠、戏台等建筑,无不显现出浓郁的南宋遗风,这也是这个村落特有的人文要素。著名作家汪曾祺,参观苍坡古村后曾感慨道:“村古民朴,天然不俗。秀外慧中,渔樵耕读。”可见苍坡古村之魅力所在。

  近千年的岁月,李氏先祖虽居僻乡孤村,却自立私塾,勤读书文,研习史籍,代代宣扬“耕以致富,读以荣身”,推崇半耕半读的生活方式,倡导“一等人忠臣孝子,二件事读书耕地”,“朝为田舍郞,暮登天子堂”的理念,并以诚信立人,对后人薪尽火传的教诲,让世人懂得祖先们的用心良苦,所有的这些,在现在看来也是极为进步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后人。

  这个充满古朴优雅气息的村落,仁义、礼智、信忠、孝悌成为千年不变的民风而传承,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现在的许多家门口,仍能见到古时留下的家庭育人思想,这一家一户的育人思想,构成了苍坡人的历史大文化,这也许就是这个村子近千年得以延续的真谛。

  “叠叠云岚烟树榭,弯弯流水夕阳中”,在客栈老板的陪同下,对于隐约在山水间的苍坡古村有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它就像是一枝飘摇在季节中的墨柳,在撩拨着一江春水的同时,也在撩拨着记忆与岁月。

  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各式小村小镇星罗棋布,大多是年代久远,能够传承至今的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深刻的文化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不灭的,永远散发着光芒而照耀着后人。文化的博大精深,来源于其内部生成的多姿多彩,文化的历久弥新,取决于其变迁过程中革故鼎新的强大动力。苍坡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文化小村,特别是“耕以致富,读以荣身”的树人理念,在眼前这样一个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猛烈碰撞的今天,总会让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有所领悟,有所感叹,有所抒发,先人那些崇高的精神内涵,甚至是对现代人“耕、读”观念的考量。

  有人将文化比作一条老祖宗挖掘开启而又流向未来的河流,生生不息地影响着后人的生存与进步,成为人们代代相传的思想智慧和生活方式的整体源泉。在苍坡村,文化早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规范,而这种生活规范给村子里的每一个人,带来的都是生存进步的正能量,每一个人都会自觉地成为传承者之一。文化通过传承成为社会进步的基础,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肌肤里,成为一种持久的生命力。

  背起行囊,穿行在东西南北,品尝着山珍海味,碰撞着臂膀脚掌,走过村落,穿过古镇,还有那些被保护着的古迹,只有深深地去发现,那些历经风霜的古老的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这才是终极目标。

上一篇:秋的诗歌欣赏下一篇:随遇而安的优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