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爷优美散文

2018-11-26散文

  新油漆的绿色铁大门外的麦秆堆里,蜷缩着一个瘦小的身影,黑色粗布棉袄,黑色粗布棉裤,腰部系着一根黑色布条。军绿色的雷锋帽护耳翻到冒顶系在一起,两边的护耳的毛已经掉落的差不多了,冒顶的一角露出些许棉花。这就是我对二爷唯一清晰的记忆。在我的记忆中,二爷似乎每天都会蜷缩在紧锁的大门前的草堆里,迎着太阳,微眯着眼睛,似乎是在看守者这大门内的财物,又似乎在期待着什么的到来。

  二爷年轻时曾参加过东北开荒的队伍,但二爷没有“闯关东”里朱开山那种大智大勇,所以二爷在闯关东的经历并不传奇,确切的说是很失败。二爷的闯关东是被迫的,那时候地方规定家里有两个男孩的必须派出一人跟随开荒队伍北上,因为大爷已经结婚,所以单身的二爷只能“自愿”的加入了开荒的队伍。

  大家以为二爷不会回来了,在村里人看来去东北开荒只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客死他乡,第二种是就地扎根结婚生子。二爷也没打算回来,毕竟在那个食不果腹的灾荒年代,能活着就是一种幸运,在哪活着是其次的问题。据说东北的黑土地不用上肥就可以长出好庄稼,所以二爷曾幻想能开出几亩良田,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但是当开荒演变成“抢地”时,二爷害怕了,经历了几场打斗之后,二爷当了“逃兵”。应该说二爷比较幸运,虽然没能得到想要的田地,却幸运的成为了当地一户人家的上门女婿。寄人篱下,但能吃饱饭,比起那些因饥饿、疾病、打斗而客死的人要幸运很多。就这么平淡的生活下去,二爷觉得很满足,但似乎老天并不想成全二爷。在第三个孩子出生不久,二爷的妻子去世了。没有了妻子,妻子的家人对二爷的态度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一夜之间二爷成了外人,连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也成了白食之人。在妻子家人和村里人的排挤下,二爷的口粮断了,连居住之所也要被夺去。突如其来的转变,让还沉寂在丧妻之痛中的二爷陷入了绝望,他想到了一死了之。二爷不能死,因为还有三个孩子需要他照料,从绝望中缓过神的二爷找到了新的希望:回家,回到那个自己出生成长的地方。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长途旅行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何况还要带着三个孩子。

  当二爷终于回到村子时,大家看到的是一个衣衫褴褛,又枯瘦如柴的男人,背后跟着一个小男孩胆怯的抓着他的衣角。男人的肩上挑着一只扁担,扁担两端是两个箩筐,每个框里躺着一个面黄肌瘦的孩子,其中一个咬着空空的奶瓶,不知是死是活。在那个年代,逃荒乞讨并不是件稀奇的事情,但是靠着一只扁担两条腿,能把三个孩子活着从千里之外带回来也算是一种奇迹。开始二爷跟人讲述自己一路的辛苦和遭遇时,还能换来一些安慰和同情,很快大家对这段经历失去了兴趣。在电影中,一个男人经历了千辛万苦,把三个孩子顺利带回家中,也许算是圆满的结束,但是在生活中,这只是开始。二爷的父母已经过世,而二爷要想领到口粮就必须参加集体劳动,于是三个孩子成了累赘。虽然村里照顾二爷安排了一个相对比较清闲的工作——管理供销社,但二爷仍然没有太多时间照顾三个孩子,三个孩子只能交由大嫂照顾。对于已经有了五个孩子的大嫂来说,再增加三个孩子,无异于雪上加霜,大嫂对三个孩子极为讨厌,同时也将这种情绪传染到了大爷身上。大家想给二爷找个媳妇,但却无人愿意为别人养活三个孩子。虽然生活依然艰苦,虽然大哥大嫂对自己极其刻薄,但二爷却只能留在这里,至少这里的人不会眼睁睁的看着三个孩子饿死。

  经历苦难的时候,总会觉得度日如年,但当苦难过去时,又会显得时光匆匆。三个孩子很快长大成人了,虽然小女儿因营养不良有些呆痴外,好在两个男孩都健健康康。对于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二爷来说,女孩是不受待见的,何况还是个傻女儿。对于两个男孩来说,有这么个傻妹妹也让自己蒙羞。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后,二爷终于迎来了转机。公有制改革时,二爷顺利的盘下了村里唯一的供销社(小卖部),并很快盈利了。靠着这垄断性的经营,二爷的生活很快好转,虽算不上发达,但跟村里人比起来也算富裕。

  稍微富裕的二爷有了新的烦恼。他怕仍然贫困的大爷会找他借钱,他怕村里人赊账后会还不起,他怕村里的小孩,尤其是大爷的孙子会偷吃店里的东西。二爷的担心越来越多,以至于脾气开始暴躁,对人也变得势利。村里人都说,二爷再也不是那个需要村里人帮他养活孩子的二爷了。二爷不在乎,他只想着自己的两个儿子能娶妻生子,女儿更赶紧嫁出去就可以了。终于如二爷所愿,大儿子娶妻生子了,二儿子当了民兵学了开车和做饭的手艺也娶到媳妇,连最讨厌的小女儿也嫁人了。并且两个儿媳对他都很孝顺,孙子也聪明伶俐。对此,二爷很知足,儿子成家立业,自己的任务就算是完成了,可以问心无愧的享受晚年了。经过一番考虑之后,二爷决定让大儿子继承他的供销社,一方面,长子继承家业是传统,另一方面,二儿子当兵时学过一些手艺,完全可以凭手艺生活的很好。理论上来说,这样的安排并无不妥。开荒、逃荒,又当爹又当妈的将三个孩子养大成人,经历如此多的苦难,已经人到花甲的二爷也算是功德圆满了。大儿子继承家业,小儿子又有手艺,两个儿媳妇又孝顺,如此完美的家庭,怎能不让人羡慕。二爷每日与一群老友闲聊打牌好不自在。

  也许老天觉得二爷受的苦还不够,也许命中注定二爷不能享受生活。二爷的好日子并没过多久,分家的问题就产生的争执。二儿媳觉得把家产全部给老大太过于偏心,二爷觉得也有道理,准备给老二家一些钱作为补偿,但大儿媳却借口小店周转不开一分不肯往外拿。争执很快演变成争吵,女人的争吵引起了男人间的打斗。终于,两兄弟闹翻了,自觉吃亏的二儿媳放出狠话,不再为二爷养老送终。二爷突然发现,曾经说一不二的他,在这个家庭里突然失去了话语权。分家之前,二爷曾考虑过各种可能的结果,但这样的结果却是他完全没有预料到的。

  分家风过后,觉得亏欠小儿子的二爷会经常帮忙干些农活,照料一下孩子,来缓和关系。但是,这些举动却引起了大儿媳的极度不满,大儿媳觉得二爷吃自己的住自己的,不好好帮自己干活,却偷偷帮助老二家干活,是吃里扒外的行为。无奈之下的二爷,只好白天帮大儿子干活,晚上再偷偷到二儿子家帮忙。虽然二爷的努力终于迎来了二儿子的稍稍缓和,却也遭到了大儿媳的更多地记恨。

  终于,二爷的手脚不再利索,吃饭时也往外掉菜。儿媳们越来越讨厌他,甚至连两个儿子也会因为小时而呵斥他。从此,二爷有了专用的碗筷。每次吃饭前,儿媳都会把菜拨到他的铁碗里,上面放上一个馒头。记过几次训斥后,二爷也学会自觉的端起碗躲到院子里去吃。吃不饱时,也会等大家都吃饭了,再去饭桌上快速的往碗里巴拉一些剩菜。吃不完时,就放在院子里的香台上,任由猫狗偷偷舔食。此时的大儿媳已经不满独立赡养二爷的协定,于是鼓动自己的老公跟老二家商量,让二爷轮流在两家吃住。虽然二儿媳极不愿意,但碍于村里的舆论也只好答应。

  经历了两场大病后,二爷的身体更差了。两个儿子都不想二爷死在自己家中,于是商定在村里找了一块地,搭建了一个简单的房屋供二爷住宿。至于吃饭,除非二爷病的下不了床外,还需自己到两个儿子家去吃。也许二爷是一个人住不习惯,也或许二爷怕误了吃饭的点,每天很早二爷就赶到了儿子家的门前。如果大门开着就进去颤颤悠悠的帮忙干点杂货,但大部分时候所看到的都是被紧锁着的冰冷大门。每逢农忙之时,我经常看到二爷蜷缩在大门前的柴堆里,眯着眼,似乎在打盹,又似乎在看着远方。有一段时间,二爷经常自言自语,不断念叨孙子的名字,有时候也会说女儿很久没来看他了。

  一个冬季的晚上,二爷终于走了。有人说二爷心病发作而死,有人说二爷是因为被子掉地上冻死的,也有人说二爷死的前一天就叨叨的喊着自己媳妇的名字,说她来接自己的。不管怎么说,二爷总算不用蜷缩在草堆里等待了,也不用再被人骂老家伙了。对于二爷来说,终于解脱了。

上一篇:春蚕优美散文下一篇:童年的乐园优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