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情感散文

2019-01-25散文

  走在异乡的马路上,偶尔会遇到一辆迎面而来或擦身而过的拖拉机,拖拉机是近十年来农村常用的生产工具,耕田犁地、运送粮食都需要它。每当看到那熟悉的拖拉机,听着它发出的突突声,心中倍感亲切,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家乡农忙时的情景,每到农忙时节,此起彼伏的突突声昭告和喧腾着农忙的热闹和繁荣的景象。身在异乡,凡是看到或听到一丁点儿关于故乡的蛛丝马迹,都能勾起游子心中一大片回忆。

  一一题记

  (一)农事生产

  十九岁那年,我在老家待了一年,跟着父母,顶着风吹日晒,在泥土堆里摸滚打爬了一年,所以对家乡的农事生产多少了解一些。

  农村人闲不住,过了正月十五,就开始在田间地头忙碌,这里挖挖,那里刨刨,为春耕春种做准备。家乡的春天是很美的,各种花草树木,耐过了一个冬的严寒,终于盼来了春天,自是要尽情地把生命力展现。几场春雨过后,村子里到处都是桃红柳绿。我们家住房建在高处,站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对面的山尖,我总是喜欢向远山眺望。忽然就在某一天的清晨,我我往对面山上一看,山上已经变成了一片鹅黄。这片鹅黄在看了一个冬的枯枝败叶的麻木许久的眼睛里,自是鲜嫩无比,那鹅黄让我感受到了蓬勃的生命力,带给我一种全新的希望,使我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神奇。对面山坡上的树木就在我的眼中不断地变换着颜色,从鹅黄到嫩绿到青绿再到深绿,直到冬天又变得枯黄,落叶尽数凋零,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树叶的繁茂和衰枯就在四季里轮回交替着。

  俗话说:“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到了清明节,人们便开始真正的忙碌。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播好了种,秋季才有好收成。我的家乡在湖北襄阳,农作物以水稻为主,清明节前后,当眼中开始出现铺天盖地的绿时,大人们便开始浸泡稻谷种。谷种发芽后,就均匀地撒在早已准备好的肥沃、细软、潮湿的泥土中,上面用薄膜给它搭起一个低矮的温棚,来培育幼苗。待幼苗长到两三寸长的时候,就用铁锨轻轻地铲起,然后均匀地抛撒在秧田里,长大后再移栽到水田中。

  与此同时,还要播种一些山坡旱地上的农作物,像芝麻、黄豆、绿豆、花生、棉花、玉米等。有些作物的种子是用播撒的方式耕种的,比如芝麻、黄豆、绿豆,把地耕好,耙平之后,再把种子均匀地抛撒在土壤里,在用犁耙轻轻地翻动一下泥土,把种子盖住。只要阳光、温度和水分充足,它们就会破土发芽。花生、玉米和棉花是用点种的,在犁好的松软泥土上,用锄头浅浅地挖个窝,丢几颗种子,再薄薄地盖上一层土就可以了。玉米和棉花,若想长势好,可以先育苗,育苗是用水、泥土和肥料混合成湿润的泥土,再用一种类似于打气筒的器具做成一个个圆柱形的小泥柱,在泥柱上放上两颗玉米或棉花种子,然后搭上温棚,让它们慢慢发芽。等幼苗长到两三寸高时,就可以移栽到地里了。旱地作物,成活以后,施点肥,除除草,打一点杀虫剂就不管它们了,到了成熟期,只管去收获。

  到了春末夏初的时候,油菜就可以收割了,割完油菜,又要赶紧犁田,放水,栽一些油菜茬秧。田处理好了,秧田里的秧苗也可以移栽下田了,于是全家出动,一人搬一个小板凳,去秧田拔秧苗,秧苗拔够数了,就开始插秧。初学插秧者先学着打线,将一块田均匀地分成若干等分,中间留一些行距,方便日后拔草、除虫。每条小块左右打两条线,中间插五颗秧苗,每颗秧苗上下左右都要留大半尺的距离,方便秧苗长大后开枝散叶。熟练的插秧手插出来的秧,又快又好,只见他的手在水田里快速地点击着,无论是横看还是竖看,一排排,一行行都是整齐的。初学者插出来的秧就显得有些凌乱,有时秧苗没插牢固,还会漂在水面上,还得重新再插,虽然不整齐,不过长大后也看不出来了。其实我很不喜欢在水田干活,总觉得水中有很多虫子咬人,最讨厌的就是蚂蝗,它刚开始爬在腿上的时候,没有太明显的感觉,等到有点轻微的疼痛时,它们已经把头伸进肉里,吸了半天的血了,要使劲拉才拉得出来,有时会在腿上发现好几条蚂蝗,看到那黑黑软软的东西,心里就发怵。

  油菜茬秧插完之后,麦子又黄了,又要开始收割麦子。在十几年前,人们都是用镰刀手工收割麦子。晴朗干燥的天气,最适宜收割,一人一把镰刀,外加一个水壶,到了麦地,甩开膀子,迅速地收割,只听见镰刀咔嚓咔嚓直响,身后的麦子就倒下一大片。有时累了就伸一下腰,渴了就喝一口水,继续挥汗如雨地干着,身上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可谁也不敢停下歇息,因为要趁着好天气抢收粮食,万一哪天下起一场大雨,麦子可就要烂在地里发芽了。农忙时节,天刚蒙蒙亮就出发,一直到月亮出来才回家,一天麦子割下来,胳膊会痛,腰也痛得直不起来,全身酸痛,多割几天,身体慢慢适应,疼痛才有所减轻。自己做了农活,才真正体会到农民的辛苦。

  麦子收割完毕,先放在地里把水汽晾干,到了傍晚便开始捆绑装车,拉到打谷场上码垛放好,等所有麦子都收割完之后,再用脱粒机把麦粒打出来。打麦子之前要先把打谷场用碾子碾压得平整光滑,方便晾晒麦粒。用脱粒机打麦子,至少需要七八个人,有的人负责往机器里塞麦穗,有的人用铁叉叉走从机器出来里出来的麦秆,有的人用木锨扬麦粒里的空壳。当辛劳一季的农民看到那粒粒饱满的麦粒,从机器里哗啦啦地流出来时,他们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那是发自内心的笑,因为辛勤的劳动终于换来了收获。

  麦子收完、打完之后又开始犁田插麦茬秧,我们那里都种两季庄稼,油菜和麦子收割完之后,再插水稻,田地不会闲置。这一季秧插完就是端午节了,忙碌的农活暂时告一段落,偶尔会去田里看一下水,杀一下虫,除一下草。

  到了七月中旬,旱地里的作物开始陆陆续续地往回收。六七月份,是稻谷生长的旺盛期,那一块块绿油油的稻田,是夏季里最美的风景。八月中秋节前后,稻谷开始成熟,整个大地又变成了金黄色,看着沉甸甸的谷穗,农民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稻谷和小麦的收割方式都是一样的,好在生产力的发展,让联合收割机走进了千家万户,联合收割机省时省力,在地里走几圈,一粒粒麦子或稻谷就进了口袋,收割庄稼再也不用那么辛苦。

  稻谷收割完之后,休整一个多月,又开始种油菜和小麦,油菜和小麦要等到来年三四月份才能收割。这时,农民才算真正闲了下来,偶尔为过冬过年做一些准备,在大雪纷飞的冬季,他们企盼着来年的丰收。

  (二)农副产业

  近几十年来,家乡的经济迅速发展,一幢幢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家用电器早已普及,有些家庭开始添购小车。这一切都得归功于国家的惠民政策和农副产业的发展。

  家乡的农副产业多种多样,只要有本钱,有技术,有胆量,想做哪样就有哪样。家乡的农副产业主要有渔业养殖、水果种植和培育香菇、木耳等。

  家乡的鱼塘都是用水田改造的,谁想承包鱼塘,就要到乡镇上竞标。谁出的价钱合理,谁就会拥有承包权,合同期长则十年八年,短则三年五年,合同期到了又开始下一期的竞标。渔业养殖户在春天往鱼塘里放一些鱼苗,定期投放一些饲料,到了年前就可以撒网捕鱼了。

  水果产业主要有桃子和西瓜,还有少许的李子和板栗等。桃主要有水蜜桃和油桃两种。那满山遍野的桃园也是家乡一道独特的风景,花开时节,到处都是粉红色的花海,吸引着无数人观光摄影。果实成熟时,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枝头,那一个个桃子在绿叶中露出红红的脸颊,等着人们去采摘。香甜可口的桃子,不仅在本地销售,还被一辆辆大卡车运往外地。

  经济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人们也开始注重养生,木耳和香菇能排毒、抗癌,营养价值高,所以销路也很好。

  最近几年,家乡开始种植玫瑰花,逐渐向花卉产业发展。

  除了上述几种经济收益比较大的农副产业外,还有一些小副业。到了春末,当听到第一声春雷响彻天空时,蜈蚣就从地下钻了出来,药材铺就开始收购蜈蚣。一些身强力壮的男人就在深夜提着电灯,翻山越岭地抓蜈蚣。身手敏捷的人,一晚上可以挣一百多元。

  山上的野山楂、野菊花、桑树叶和很多药草都可以卖钱。只要一到季节,身体健朗的婆婆妈妈就会上山采摘,手脚麻利的人,一天也可以挣百八十元。山上到处都是宝,只要你勤劳,就不愁没钱用。

  农副产业为家乡的经济带来了发展,但过度开发也有弊端。土地的大量开垦,让森林面积急剧减少。树木过度砍伐会带来风沙,容易引起泥石流。最近两年回乡,明显感觉风比以前更多、更大了,未来的环境隐患令人担忧。我觉得家乡应该果断采取措施,退耕还林,治理环境。

  (三)土特产

  家乡的土特产也很多,有烟熏腊肉、面椒、豆腐乳、豆鼓、咸菜、皮蛋和酱萝卜等。皮蛋和酱萝卜可以算得上是家乡真正的特产,尤其是酱萝卜,只有我们那儿的人才会做。

  在家乡,每家每户家里都有皮蛋。想吃皮蛋,把家里的鸡蛋往街上一提,在皮蛋师傅那儿沾一些皮蛋用的材料,付几元钱的材料费,拿回家放大半个月就可以吃了。有时候肚子饿了,嘴馋了,拿出来剥壳洗净后直接就吃,还可以凉拌做菜。我们家乡的皮蛋蛋清是透明的,蛋黄还是原来的黄色,味道不咸不淡,吃过后唇齿留香。皮蛋到处都有,可很多皮蛋都是黑色的,吃起来又咸又涩,无论是颜色,还是口感,都不如家乡的皮蛋。

  酱萝卜在襄阳有个工厂专门生产,用一种圆形的萝卜和盐、酱油一起腌渍、浸泡,估计浸泡时间需要很长,因为那萝卜从里到外要全变成酱色,才算入色入味。酱萝卜就是一种咸菜,吃的时候把它切丝,反复淘洗几次,把咸味去掉一些,凉拌或炒青椒,吃起来特别下饭。在广东,大型超市也有酱萝卜卖,不过要十几元一斤,在老家只要几元钱,贵了一大半,看来还是物以稀为贵。去年见到一个武汉的同事从老家带来一些特产,其中就有酱萝卜,只是那酱萝卜已经切成细丝,用塑胶袋真空包装着。只见那袋子上写着“孔明菜”,印着诸葛亮的图像,诸葛亮的家乡就在湖北襄阳,厂商大概是想借着古人的名气将品牌打响吧。

  其实在远离故土的游子心中,家乡的一切食物都是特产。家乡的人亲,家乡的水甜,家乡的饭菜香。农民吃着自己种的蔬菜和粮食,不怕农药,没有催生素,依着时令吃着新鲜的食物,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喜欢吃家里的米饭,尤其是新谷子打出的米,新米做的饭,有一股自然的甘甜味,不要菜也可以吃几大碗。最喜欢吃土灶烧柴煮饭后铁锅里留下的锅巴,把那金黄的锅巴铲起来,夹点豆腐乳或咸菜或辣椒酱,又香又辣又咸,一口咬下去,咔嘣咔嘣直响,有时一家人都抢着吃,一锅饭的锅巴一抢而空,现在想起那滋味就想流口水。

  这就是我的家乡,一个普普通通的地方。世世代代的家乡人,在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繁衍生息。

上一篇:当时只道是寻常情感散文下一篇:牵挂情感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