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试《法理学》考点:法与和谐社会

2020-08-29素材

司法考试《法理学》考点:法与和谐社会

  下面010在线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司法考试《法理学》考点:法与和谐社会,欢迎大家浏览。

  “和谐”历来是中华传统文化独具特色的价值理念,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1)它指“和而不同”、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具有差异性的不同事物的结合、统一、共存;

  (2)它指政治和谐,一种社会政治安定状态;

  (3)它指遵循事物发展客观规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

  (4)它指社会伦理原则和思想方法。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理性、人本、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和谐发展的社会。以和谐理念为主导,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们和平相处、安居乐业,是和谐社会的'一般特征。

  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求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坚持以人为本、确立科学发展观、实行依法治理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统一,既是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的科学内涵,又是指导现代化建设的系统理论和战略性原则。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第一,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第二,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第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第四,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第五,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第六,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法治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具有内在的高度统一性。和谐社会是社会关系得到全面有效调整,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和谐关系的建立,是诸种社会规范、手段措施和工作机制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相互依存、有效作用的结果。现代社会中,法律及其调整机制已经成为社会调整的主要手段,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必须建立理性的法律制度。无法律则无和谐社会。理性的法律制度,就是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其次,必须确立实质法治。

  构建和谐社会重在制度的改造和重建,这意味着社会重构、个人重塑、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重建。只有依靠理性法律制度对社会关系的调整,确立实质法治,才能构建和谐社会。所谓实质法治,是指整个社会、一切人和组织都服从和遵守体现社会正义的理性法律统治。理性、社会正义和法律统治三者的有机联系,构成新世纪新阶段科学的法治精神内涵。再次,必须创新法律对社会的调整机制。要求确立新思维,尽快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立以宪法为核心而又体现社会正义的法律机制;要求加强行政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社会整合与平衡机制,逐步形成以法治政府为中心的新型社会管理模式;要求完善利益调控法律机制,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

【司法考试《法理学》考点:法与和谐社会】相关文章:

1.司法考试《法理学》考点:法与科学技术

2.司法考试《法理学》考点:法的时间效力

3.司法考试《法理学》考点:法律原则的种类

4.司法考试《法理学》考点:立法体制

5.司法考试《法理学》考点:法律事实的种类

6.司法考试《法理学》考点:法律规则与语言

7.司法考试《法理学》考点:立法原则

8.司法考试《法理学》考点:立法程序

上一篇:司法考试《法理学》考点:法的传统下一篇:司法考试《法理学》考点:法律规则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