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2021-01-01试题

对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摘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生心理问题愈来愈受到社会关注。本文从高职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心理问题的成因、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等方面展开思考,力求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发布的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指出,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560所(含独立学院275所),其中高职(专科)院校1341所,占总数的52.38%。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壮大,高职生的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要求高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建设”,做到“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对高职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青年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高职院校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了解高职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积极思考相应的对策,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1高职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高职生一般年龄都在18至20岁之间,生理发展趋于平缓并走向成熟,思维逐渐达到成熟水平,独立自主性日益增强,人格趋于定型,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并成熟。同时,高职生面临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很有可能发展为心理障碍甚至心理异常。心理学研究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认知、情绪、意志、人格等,下面将从这四个方面对高职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展开讨论。

  1.1认知层面

  认知过程与学生学业密不可分,认知水平对学业成绩有着重要影响,学业成绩的提高也有助于认知水平的发展。高职生大部分是没能考上本科或者被调剂到高职院校的,往往具有失落感,对学校和专业都不感兴趣。另外一个方面,学习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等的变化,可能会引起部分学生适应障碍,进而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严重影响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水平。

  1.2情感层面

  高职生处于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过渡阶段,容易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产生各种情绪。埃里克森在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提到,这一时期青年学生的主要心理危机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以及亲密对孤独的冲突。人际关系、恋爱问题、学业成绩、就业压力等都能引起学生的情绪波动,而且学生往往非常关注他人的评价,敏感多疑,容易产生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对其社会功能造成损害。

  1.3意志层面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在中学阶段,学生把考上大学当做人生目标。一旦进入大学之后,没有了老师的督促,脱离了家长的视线,许多学生迷失了人生目标。有些高职生对于自己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持怀疑或不确定的态度,当遇到挫折时,他们容易退缩,缺乏自信,不努力尝试就自动放弃。长此以往,就会对心理健康造成危害。

  1.4人格层面

  在心理学中,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类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高职生由于基础相对薄弱,需要动机不明确,理想信念缺失,往往在满足了低层次需要之后,无法或没有实现高层次的需要。这将不利于高职生身心健康发展,也有碍于高职生实现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2高职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高职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国内许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下面笔者将从个人、学校、社会等三个层面对高职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思考。

  2.1个人层面

  对于由个人层面引起的心理问题,主要归因于高职生所处的特定年龄阶段。刚年满18周岁的高职生自我意识还不稳定,对他人的评价非常敏感,情绪易波动,社会化程度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各种心理冲突。比如自我封闭所导致的孤独感与强烈的交往需要之间的冲突,渴望独立自主与物质情感依赖之间的冲突,情绪情感冲动与理智调控约束之间的冲突等。

  2.2学校层面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重视、不科学、不到位。首先,思想认识不够统一,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许多学校往往是等到出现了“问题学生”,才想到心理咨询,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重全体、重教育、重预防”。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不科学。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或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把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归结于后两者,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即便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校中,往往流于形式,考核单调,等同于心理知识的宣教,忽视了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互动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再次,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机构设置不到位、师资队伍不到位、制度保障不到位等现象。由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应用型技术人才,所以通常把更多的精力和经费投入到专业教师队伍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设置、硬件投入、人员配备、技能培训、福利待遇等。

  2.3社会层面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不断深化,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完成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正在向“普及化”不断努力。我国高校扩招的规模和速度是让世人惊叹的,但是随之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社会大众普遍存在重名牌大学、轻高职院校,重本科教育、轻职业教育的心理。政策、资金、技术等向重点本科院校倾斜,使得高职生社会认同感更低,造成高职生心理发展失衡。由于家庭原因引起的高职生心理问题是社会层面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导师。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对个体的身心发展,尤其是对人格的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父母对孩子过少或过多的关注,都会造成个体的心理问题,并且影响深远。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家长在孩子进入大学之前只关注学业成绩,在孩子进入大学之后只关注经济支出,在管教时也只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常常忽视或没有能力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对于高职生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如何寻求有效的途径和措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针对以上高职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下面也将分别从个人、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对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进行探讨。

  3.1个人层面

  学生本人应努力做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全面认识自我,确立合理目标。提高自学能力,积极获取心理健康知识。扬长避短,学会自我调控,如遇困难,主动寻求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团体活动,多与同学、老师、家长沟通交流。

  3.2学校层面

  领导重视是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提前条件。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才能保证该项工作顺利进行。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三三三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三级课堂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主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辅课堂,专业课程教学渗入课堂。“三级机构建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院系心理健康辅导站,班级心理健康小组。“三级队伍建设”:“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师资队伍,学生心理健康社团组织中的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班级寝室长与心理委员队伍。“三级预警建设”:班级心理预警机制、院系心理预警机制、学校心理预警机制。

  同时,高职院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人文环境建设,全面开展校风、学风、班风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这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活,为学生提供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平台,而且还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3.3社会层面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强社会民主法治建设、完善监督问责机制、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努力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和谐社会氛围。同时,国家应完善促进高职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和保障机制,强化制度实施的监督和信息反馈。社会大众应给予高职生更多的理解和包容,以平等的心态接纳高职生,为高职生提供公平的就业创业等机会。家庭方面应更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不仅提供经济上的支持,更要有情感上的支持,家长也应多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同孩子一起健康成长。综上所述,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道远。各方面应该科学统筹、协调推进,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增进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促其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对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相关文章:

1.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论文

2.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3.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4.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论文

5.基于高职生情绪智能管理的思考与分析论文

6.对 尊重教育的冷思考

7.高校数学教育的定位思考

8.我园音乐教育的新思考

上一篇:教师暑期新教育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下一篇: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