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习题及答案

2018-11-17试题

  一.“一五”计划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

  1. 农业集体化的主要形式是---------------------------------------------( )

  A.集体农庄 B.国营农场 C.私人庄园 D.农业合作社

  答案:A

  2. 农业集体化的实质是-------------------------------------------------( )

  A.取消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 B.消灭剥削性质的富农经济

  C.建立集体农庄 D.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答案: D

  三.“斯大林模式”

  1.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是-----------------------------------------( )

  A.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 B.农业集体化的完成

  C.新经济政策被终止 D.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

  答案: D

  2.“斯大林模式”最本质的特征是------------------------------------------( )

  A.社会主义公有制

  B.对斯大林个人的崇拜

  C.高度集权,通过行政手段实施的计划经济体制

  D.是苏联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和创新

  答案 :C

  3 .“斯大林模式”中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鉴的做法是------------------------( )

  A.运用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B.对本国经济实行一定程度的宏观调控

  C.制定无所不包的指令性计划 D.由国家直接管理经济

  答案: B

  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蒙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材料二】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

  (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

  答案:(1)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2)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3)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4)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改变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理解

  一.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中,优先发展的是-----------------------( )

  A.轻工业 B.重工业 C.军事工业 D.机械制造业

  答案: B

  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关系是-----------------------------------( )

  A.两者之间无内在联系

  B.牺牲农民的利益为工业化提供资金和商品粮

  C.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

  D.工业化促进了农业的飞速发展

  答案:B

  3.苏联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不同之处在于------------------- ( )

  A.先发展轻工业,再发展重工业 B.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协调发展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由城市扩展到农村

  答案: C

  4. 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 )

  A 联共(布)“十五大”提出总方针 B.优先发展轻工业

  C.与农业集体化同时展开 . D 到1937年差本实现

  答案:D

  5.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有限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 )

  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

  C、冷战格局的形成 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

  答案:B

  二.农业集体化的弊端

  1.关于新经济政策中的农业政策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对比,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A.两者都利于农业的发展

  B.两者都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两项政策具有连续性

  D.在当时部分地恢复私有更能促进农业的发展

  答案:D

  2.据统计,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在苏联农村中,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A.农民大量屠宰牲畜

  B.自然灾害

  C.推广机械化生产,不需要牲畜

  D.农业集体化采用行政、暴力等手段,违背了农民的意愿

  答案:D

  三.“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和评价

  1. 下列关于斯大林模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形成于1936年 B.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

  C.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D.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答案: D

  2 下列关于“斯大林模式”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

  A.它的形成与当时苏联的经济文化水平和历史传统无关

  B.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C.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对“二战”后的苏联发展有不利的影响

  D.是一种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答案:A

  3 斯大林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在政治上表现为--------------------- ( )

  ①党政不分,以党代政 ②高度集权,破坏民主与法制 ③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 ④阶级斗争扩大化,严重影响苏联各方面的建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运用

  一.认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对于中国的影响

  6. 中国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也未能很好地克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这主要体现在----------------------------------------------------------------------( )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C.反右倾斗争 D.整风运动

  答案:A

  7.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照搬了“斯大林模式”,这集中体现在-------( )

  A.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 B.“三反”“五反”

  C.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政策 D.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答案 :A

  二.“斯大林模式”与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关系

  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蒙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的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3分)

  (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6分)

  材料二: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2分)

  (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6分)

  答案∶⑴、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

  ⑵、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⑶、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改变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 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便知道,不存在着将资本主义制度改造成社会主义的现成方法。……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既然我们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

  材料二 斯大林把社会主义事业同资本主义阶段形成的一切东西完全对立起来……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越好……加强党的领导就是要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

  请回答:

  (1)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与列宁有何不同?其结果又怎样?

  (2)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⑴、 不同:斯大林实行绝对公有制,高度集权,高度计划。列宁用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办法向社会主义过渡。结果:社会主义在苏联迅速建成,但却给以后的发展留下隐患。

  ⑵、启示:计划和市场是经济的两种手段,不应将二者对立起来,应相互补充;制定经济方针应从本国实际出发。

上一篇:初级统计师《基础知识》的复习题及答案下一篇:《〈孟子〉两章》优秀教案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