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性雨源型河道景观设计策略论文

2020-04-05实用文

  摘要:北方滨海地区季风性雨源型河道是当前河道景观中比较特殊的一种类型,由于受雨季和海水潮汐的双重影响,不同时期河道景观的差异变化较大,且在极端天气条件下海潮容易对河道两侧的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造成较大的影响。为了改善这种不利局面,我们在对南泊河景观的改造中积极采取了有效的生态设计策略,合理利用自然规律变害为利,将海水对周边土壤盐碱化的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最终实现了海水资源的再利用,这种设计策略的尝试也将为其他河道的改造提供可行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季风性雨源型;设计论文

  一季风性雨源型滨海河道景观的特征

  据1985年出版的《青岛市水利志》介绍当前青岛三大河流体系中大部分属于平原河道,属季风性雨源河流。根据对此类河道景观调查,并结合青岛市域内入海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以下几点特征。1.1水源不足,流速急,不利于涵养水源青岛处于山东半岛,属于沿海丘陵地区,水资源条件较为复杂,属于严重缺水地区。青岛市域内河流主要来自汛期降雨产生径流,通常情况下每年七八月份的降雨量较多,而冬季和春季的降雨量少。但是由于青岛地势东高西低,大部分河道坡降较大,汛期内雨水流速较快大部分流入大海,即便是截流的水体在蒸发和下渗的双重作用下日趋干枯,需要上游不断地提供水源补给。1.2潮汐、风暴潮形成顶托效应影响河道防洪排涝青岛市滨海河道与海相连接,受海潮的影响也尤为重要。根据青岛市的气象资料显示,青岛海水潮汐属正规半日潮港,每个太阴日(24小时48分)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在一些河道河底高程较低的区域能够形成海水倒灌。除了每天的潮汐对河道水体的影响之外,最为重要的还要属暴风潮的影响。如果遇到汛期和风暴潮的双重作用,河道水体在海水的顶托作用下,河流会形成漫堤,会对于河道周边的防洪排涝带来一定的影响。1.3入海口淤泥较多,且周边土地盐碱化严重每年汛期大量的泥沙在洪水的作用下,流入大海,并在入海处形成大量的淤泥堆积,抬高入海口的地势,不利于河道水流入海。此外受海潮和风暴潮的影响,滨海河道两侧土壤容易遭受海水侵袭,形成盐碱地。1.4植被种类较少,但生物类型多样性情况较好受海水倒灌影响,河道两侧土壤盐碱度较高,不能够耐盐碱的植物无法生存,因此河道两侧的植物种类较少,青岛市沿海常见的耐盐碱植物种类主要有黑松,水生植物种类主要有碱蓬、芦苇等。尽管河流冲击带来了很多的不利因素,也使得该地区带来了土质肥沃,生物多样化,也吸引了许多鸟类,形成了别样的滨海生态景观。

  二季风性雨源型滨海河道景观设计原则

  2.1生态优先的原则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在整治河道水利,往往考虑城市排洪防涝的需求,采取了扩宽河道,裁弯取直,将河道景观渠化的做法。如今这种做法出现了很多的弊端,逐渐被更加生态、自然的模式取代。当前城市绿道网络、海绵城市等新的生态设计概念不断引入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生态优先的思想也逐渐深入人心。2.2可持续规划设计原则河道景观存在河道狭长、流域广阔与城市总体规划密切相关等特点,注定了河道景观规划设计在实际的工程中不可能一步到位,这就需要引入可持续规划设计理念。

  三青岛市蓝色硅谷核心区南泊河河道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青岛市即墨蓝色硅谷核心区南泊河河道属于典型的季风性雨源型河道,它位于鳌山湾西部,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中心地带。基地位于滨海大道以南,南泊河西路以东,南泊河东路以西,南至岛湾路入鳌山湾,全长约为1.93公里,项目总用地面积约为23.1公顷,河道面积约为5.71公顷(图1)。根据2012年青岛市政府批复的《青岛蓝色硅谷发展规划》,我们将该河道景观设计定位为在确保南泊河防洪、排涝安全的前提下,结合即墨蓝色硅谷规划建设“蓝色新城”的主题,着重体现“生态低碳、自然、海洋科技、海洋文化”的特色,打造具有生态自然、休闲、旅游等多功能的滨水生态绿廊。在对河道满足基本的防洪排涝基本功能基础上,对现状河道设计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设计策略:3.1策略一:河道入海口外部设置挡潮闸该策略的结构可以概括为——“一闸,三堰,三河水”的设计思路(图2)。为了防止风暴潮引起的海水倒灌现象,采取在河道入海处设置挡潮闸,用于阻挡百年一遇的风暴潮。三堰就是经过河道的计算一共在南泊河河道上设置三道砌石堰,其中在科技四路桥下游新建砌石堰(2号堰)为界,分为北侧以淡水资源为主的河道景观和南侧以海水资源为主的生态湿地景观。北侧淡水景观区在科技一路以北设置砌石堰(3号堰)用于蓄足淡水,而南侧海水区则在问海路桥以南修建砌石堰(1号堰)用于截留由于潮汐作用带来的海水,形成自然的生态湿地景观。而三河水的概念就是3号堰以北水体为淡水资源景观。由于水源的匮乏,淡水景观区多考虑枯水季节的景观效果,注重考虑运用雨水花园的设计理念,在设计河槽的基础上再布局设置支槽,满足枯水季节能有常流水,河床支渠周边可以设置形成多样的汀步和园路,形成多样的生态景观湿地效果。3号堰至2号堰以淡水资源为主,考虑到海水在潮汐的作用下能越过2号砌石堰,形成海水与淡水的融合。2号堰至1号堰河道景观区水体资源为海水,它能利用海水潮汐的作用,在涨潮的情况下可以不断的补充水源,能够形成稳定的水面效果。3.2策略二:河道入海口外部不设置挡潮闸该策略的结构可以概括为——“一闸,一堰,两河水”的设计思路(图3)。由于当地的淡水资源比较缺乏,不能满足河道的景观用水需求,同时沿海又有丰富的海水资源在潮汐的作用下不断涌入南泊河为河道景观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经过河道防洪的计算,在科技路一桥的上游新建一座砌石堰用于存储淡水,在问海路新建一座钢闸坝用于截留涌入河道的海水,用于河道景观用水。因此,就形成了以科技一路砌石堰为界的淡水景观区和海水景观区。若本次对挡潮闸不予新建,则汇入口处需新建节制闸,同时对节制闸的功能要求上增加了挡潮作用,但是,当发生100年一遇的风暴潮时,由于外部无挡潮闸作用,有可能还会漫过节制闸闸顶,倒灌进入南泊河,对沿河地块造成较大威胁,同时,对节制闸提出了更高的防海水腐蚀作用。3.3策略分析比较通过对两种不同的策略分析(表格1)比较可以看出策略一优势较为突出。

  四青岛市蓝色硅谷核心区南泊河河道景观专项设计研究

  4.1多样化的砌石堰设计根据对河道水源利用的不同方式,分别设计了三种不同功能,不同结构的砌石堰。1号堰(桩号0+120)位于问海路以南,河道的第一道砌石堰,为斜坡堰,用于截留由于潮汐作用涌入河道的海水。2号堰(桩号0+465)是位于科技四路以南的第二道砌石堰,主要用于阻挡海水,防止海水向北蔓延,以此为界将河道分为淡水景观区和海水景观区。为了防止海水对淡水资源的渗透,该处砌石堰采用深层搅拌桩截渗墙的方法起到防盐碱处理的效果。3号堰(桩号1+025)是位于科技一路以北的第三道砌石堰,主要用于分级蓄淡水资源。4.2河床设计青岛市域内河道景观枯水期的时间大于丰水期,很多河道常年都没有水,且部分河道河底被硬化,仅在河底预留狭窄的排水沟,河底景观效果较差。因此,将岸线形态和河底综合考虑设计了多层岸线景观,不仅在河道两侧设置多层滨水道路,而且在河床设置多层多级自由形态的子槽在不影响河道两侧步行交通的情况下,允许部分道路在丰水期或者汛期可以淹没。借鉴雨水花园的手法,保证不同水位情况下,河道内部景观的多样性。4.3海水利用由于青岛市域内水体资源匮乏,常年河道内缺少淡水,采用拦水坝或者在河底铺设土工布等形式仅仅只能解决部分河段缺水的问题,因此合理利用海水资源成为解决滨海河道景观用水的一个特殊的途径。在潮汐的作用下,海水被引入河道内,沿河道设置多级漫水堰,将进入河道的海水截流,形成海水、两河水和淡水三种不同水体景观效果,既可以弥补淡水资源缺乏带来的不足,又可以利用潮汐解决河道景观用水的窘境。4.4慢行系统设计慢行系统市考量城市景观人性化方面重要的一项因素。河道与城市交通相交,将河道景观划分为各个不同的段落不利于沿河整体的景观效果。为了形成连续的滨河慢行系统,在能够满足基本通行的前提下,尽可能需要考虑在桥下设置栈道。

  五总结

  综上所述,对以南泊河为代表的季风性雨源河道景观的策略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种途径作为本次研究的结论。5.1系统性设计策略由于河道在城市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与城市经济、生态、社会等分系统相关联,而且还包含了水利、市政、绿化、游憩、生态等多个内部子系统。因此在制订设计策略时,首先需要了解城市总体规划这个巨系统中与河道景观相关的内容,以确保能够在河道景观设计定位不能够与总体规划相背离。其次必须对河道景观这个分系统进行分解,然后对这些子系统进行技术设计和评价。最后,将这些内容统一在整体框架内,做好各个子系统内部以及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5.2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城市发展的不均衡性、土地权属等一系列问题注定了河道改造过程中的存在着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长期性。由于种种原因,现实中河道两侧的土地资源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而这些所有者都有自己利益的考量和计划,如何能够统一在一个共同的生态河道景观理想下实现各方面的利益,是横亘在设计者面前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难题。因此,需要建立一项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来适应。众所周知,美国波士顿公园体系的最终建立同样也经历了上百年的时间,何况当前河道改造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所以制订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是一项明智的选择。5.3因地制宜的生态理念策略受城市功能定位以及地理环境的限制,不同的河道景观类型采用的景观策略也不近相同。设计应遵循自然,但更重要也要因地制宜结合具体的微生态环境,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措施的,真正做到因地制宜。

上一篇:化工工艺安全设计危险原因与对策论文下一篇:园林景观设计的轴线控制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