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设计对影片审美风格的影响论文

2020-04-05实用文

  一、色彩设计与影片风格的唯美倾向

  色彩除了有符号性以外,还有着饰美性。在电影进入彩色时代之后,色彩设计就与审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浓郁、鲜明、新颖的色彩设计能极大地增强影片的观赏性,给观众的视觉带来强烈的冲击力,帮助观众进行心理宣泄。在现代与后现代语境下,色彩设计甚至能具备一种现代造型性,形式的重要性被放置在了与内容相当甚至是超越内容的位置上,这是对传统电影的一种超越,这也正是为何一些在色彩上不断探索创新的导演被认为是一种奇异美学文体的缔造者的原因。一言以蔽之,色彩设计对于奠定一部电影的格调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以姜文酝酿了7年之久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为例,整部电影色彩饱满而复杂,可以说是以色言情,情在色中,整体上画面因具备一种魔幻现实主义色彩而带着明显的唯美倾向。在影片的结尾中,周韵所饰演的女主人公疯妈原本是一个年轻的女大学生,在身怀六甲的情况下到部队寻找丈夫,然而不仅得知了丈夫已经不光彩地去世,甚至还知道了他曾背叛了二人的婚姻。这本是一个黯淡的故事,然而影片的结尾部分是疯妈和唐妻的回忆,在遭受巨大的刺激后疯妈神志不清,而在下放到小山村之后唐妻也早已对婚姻失去了信心。在回忆之中,两个女人记得的却是橙色的朝阳以及冲天而上的红色篝火,正是在这个沙漠中的狂欢之夜,唐妻与老唐结合。疯妈原本是在火车上悲惨地生下儿子,但是她却回忆自己是在茫茫戈壁中不可能出现的花丛之中产子的,花丛极为绚烂,衬托得婴儿十分白净纯洁。整部影片在视觉表现性上体现出了姜文特有的美学倾向,带给了观众一种审美愉悦,并且电影流露出的浓重的唯美风格带有荡人心扉的力量,对于影片探讨人性欲望的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色彩设计与影片场景的搭配原则

  色彩的设计是电影的制作人与观众之间进行对话的一个桥梁,也是管窥电影表演形式与文化内涵的一个重要窗口。场景是电影空间造型的一个基本单位,无论是自然景观抑或人工环境都离不开色彩的参与。在塑造和变换场景之时,色彩作为重要的视觉内容理应遵循一定的搭配原则,从而不仅使得影片的场景设计合情合理,贴近剧本所设定的背景,同时也能够暗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推进整个剧情的发展,为观众传达出审美的信息。以曾获得第七届亚洲电影大奖的最佳美术指导提名之作,麦兆辉与庄文强根据麦家的谍战小说《暗算》改编的电影《听风者》为例,影片尽管带有谍战悬疑色彩,但影片中最大的矛盾却是三个人物之间一条隐匿的感情线,而由于这场情感纠葛发生在政局动荡,地下组织暗藏杀机的年代,主要人物的身份又是必须无私且无畏的革命者,因此这段感情是压抑而含蓄的,导演在大部分情况下只能通过色彩设计来调动观众的情感,让这段纠结的感情以及主人公甘愿为理想和信仰而牺牲的信念在不知不觉间渗入观众的心理世界。影片在场景的设计上堪称上乘之作,其中色彩搭配的准确和细致就为影片的场景设计,使得影片的影像语言的说服力要大大地超过了对白的音声。以周迅饰演的张学宁带领着梁朝伟饰演的何兵走入701部队的一幕为例,导演选择了以幽深的、白雾弥漫的白桦林为主的外景。在以监听敌台为主要任务的701,由于截获情报干系重大,工作人员必须抑制自己的个人情感,全力地投入工作之中并严格地对工作进行保密,人与人之间既需要密切的合作与陪伴,同时又很难有温情发展的空间。而何兵仅仅是一个耳力过人的盲人,在影片的开始,他似乎因为残疾而游离于时代和阶级的矛盾之外,混迹于繁华的十里洋场。但是在张学宁的争取之下,他跨越了这片白桦林,从而也就选择了另外一种人生。在场景转移,人物进入封闭的701厂房空间后,他们将永无释放个人情感的机会。在这一场景之中,张学宁与何兵都身穿深色洋装,张学宁的深色风衣笔挺修身,既显示了人物的干练,也暗示了她对情感的压抑,何兵手持一把黑色雨伞,由张学宁牵着其前行。人物的服饰与深褐色的,布满落叶的地面以及黑色的树干融为一体,在白色的浓雾之中二人的身影尤为显眼。浓雾显示了701的神秘与与世隔绝,与何兵原本习惯的繁华的灯红酒绿的上海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配合林立的树木塑造出了一种危机四伏之感。树林作为外景能够提供给观众一种幽暗寂静之感,与张学宁不同,何兵未来的任务就是独处于寂静之中侦听电台,沉闷、枯燥且并非毫无风险,偏青灰的冷色调烘托出一种谍战工作的冷酷,为影片的最后何兵误听而导致张学宁的死亡这一残忍的结局埋下了伏笔。而在影片的另一个表现酒店中敌我交锋的场景时,导演却有意将场景的色彩搭配设置为暖色调,张学宁身穿红色长裙,在灯火辉煌的金色大厅之中迅速将一个交际花形象凸显了出来。

  三、色彩设计与影片人物的程式定型

  在心理学上,人脑具有自动地、创造性地产生意象这一机能,当人的主观情感与外在的审美客体相结合之时,就可以产生心理图像,也即是中国古典美学所强调的意象。尽管每个人自身的生活经验与精神情感不尽相同,但是色彩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具备一定的客观性,是完全可以被人脑所反映的。而人类在生理构造与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存在共性,这就使得大多数的人对于色彩的感受有着趋于相同的判断。在电影尚未产生,戏剧戏曲发轫之际,这种对于色彩共性的感受就已存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定型,色彩在人物的塑造上更是已经有了约定俗成的内涵。以少女形象为例,在以往的传统戏曲与舞台剧中,多采用红色元素来凸显少女的美好、年少与活泼(如红衣,红头绳等)。这是有生理学依据的,红色能够刺激人分泌肾上腺素,从而促使人加速心脏的跳动与血液的流动,从而感到身体更有活力。张艺谋尤其重视对视觉美感体验的推广,其电影中人物造型的塑造是其电影整体视觉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色彩饱和度极高的《我的父亲母亲》之中,张艺谋就刻画了了“我母亲”招娣年轻时美好而纯真,为了爱情奋不顾身的形象。在影片之中,招娣的主要造型分别是粉红色与大红色棉袄,由于故事背景设置在冬季,故而招娣还使用了醒目的大红围巾,而“我父亲”送给招娣的发夹也是红色的。首先,红色彰显的是招娣的年轻和活泼,尽管在电影中的年代招娣及村里的人生活得并不富裕,但是在表现年轻的招娣时,整个影片的情感基调是欢快而优美的。红色的服饰能够衬托得女主人公如朝花般灿烂动人,这也是父亲在人群中第一眼就看到了母亲并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原因之一。其次,红色表现的是招娣对爱的执著和敢爱敢恨的个性。父亲与母亲的结合有着知识文化背景和政治因素的阻碍,然而这并没有打消招娣的热情。影片中或是将一身红衣的招娣置于黄色的原野之中,或是将其置于皑皑白雪里,成为唯一醒目的人物,都是为了突出母亲招娣对父亲的深情。为了在还原农村本相的同时又对母亲的这份回忆起到一定的美化作用,张艺谋还加入了黄色的窗纸,红色剪纸,红布等道具来对人物形象塑造进行辅助,既有世俗化,又有对现实的陌生化,从整体上表现了一段如梦如幻又真诚浪漫的爱情故事。毫无疑问,一部成功的电影离不开深刻的思想性以及对人类在终极意义层面上的关怀,但这并不意味着需要牺牲电影的娱乐性和对视觉形式的追求。色彩设计是在电影的视觉营造之中最为突出的元素之一,在当前这一消费时代(甚至可以说是视觉时代),优秀的电影制作人应当在创作中主动发挥色彩的表意作用,让其为导演对自身思想与情感的表达而服务,色彩对于电影内涵的承载度和表现方式也依然值得电影人继续进行探索。

  作者:金卓 单位: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上一篇:标志色彩设计探讨的论文下一篇:传统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