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超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作用的论文

2020-04-05实用文

  1资料与方法

  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80例,将其临床资料设为彩超组,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4~11岁,平均年龄(5.8±2.1)岁。同时选取7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8例,女32例,年龄3~10岁。80例患儿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腹部疼痛,主要部位在右下腹及脐周围,这些患者存在各种程度的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发热以及腹泻等症状,并且经过调查了解到这些患儿都存在一定的腹痛史。且由于查体不存在固定痛点,因此排除了阑尾炎的可能性,其白细胞数目也比较正常。检查方法:使用飞利浦IE22和探头频率7~10MHz的彩超诊断仪对患儿进行诊断,首先确保患儿保持平卧位,先做腹部常规超声检查,排除肝胆胰脾肾疾病后,改用高频探头扫描整个腹部,观察淋巴结肿大位置、大小、数目以及血流量及形态,详细记录,测量淋巴结的纵横大小比值[2]。于此同时还要观察患儿的阑尾形态是否有异常、腹腔积液以及肠梗阻、肠套叠等情况。诊断标准:正常情况下儿童的肠系膜淋巴结直径2~5mm,无血流信号,并且腹部胃腔及肠管充盈条件也不尽相同,50%左右的正常淋巴结没有显示。诊断标准:彩超上多普勒血流图提示的血流信号存在增加的趋势;横径>5mm,长径>10mm,L/T>2的;同一片肠系膜区域内存在>3个淋巴结;淋巴结以串珠样或簇状排列。

  2结果

  彩超组80例患儿中,淋巴结肿大78例(97.5%),无单发,全为多发。且以右侧腹为主要位置,有58例(74.35),左侧腹次之,15例(19.24%),脐周围5例(6.41%)。淋巴结体积大小7.4mm×2.4mm×5mm~24mm×12mm×13mm,并且长径短径比例>2。多普勒血流图显示淋巴结内血流信号在Ⅱ级之上,淋巴结的髓质变宽,皮质回声减弱,髓质回声增强。对照组儿童的淋巴结均在诊断标准以下,无血流信号显示。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

  3讨论

  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儿童,其免疫系统较为活跃,免疫功能相对也很旺盛,此外,儿童的机体发育也不尽完善,各种细菌、毒素都有可能引发肠系膜淋巴结炎。在临床表现中,上呼吸道感染通常与肠系膜淋巴结炎并发,其主要原因是累计末端回肠当中的一组淋巴结,因此,肠系淋巴结炎都是在远端回肠的肠系膜中发生。早期对其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或临床表现,但是受到淋巴结位置的影响,其很难触及到,从而使得诊断比较困难。而彩超的使用,可以有效地直观显示出肿大的淋巴结所在的位置、形态大小、数量以及血液供应、内部回声等情况,同时还以观察到患者的腹腔是否存在积液以及积液量,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依据[3]。由于肠系膜淋巴结炎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并不具有典型性,通常与淋巴结结核及恶性淋巴瘤等相似,所以使用彩超可以更好地排除恶性淋巴瘤的干扰。在操作上,由于彩超简便、痛苦小,易被广泛接受;不同于CT、MER等,由于具有放射性核素检查,容易造成心理负担。彩超检查不会给患者的器官造成放射性及创伤性的伤害,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会造成影响;并且诊断率较高,很好地降低了误诊率。总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便捷诊断方法是彩超,优点为快捷、准确。良好的诊断效果确定了这种方法在临床上的价值,值得广泛推广。

上一篇:联合确定基数法对邮政储蓄的作用论文下一篇:测绘在土地开发中的作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