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定期访视对产妇产后育儿效能感的作用研究论文

2020-04-05实用文

  产妇产后的育儿效能感是关系到母婴健康的重要方面,因此对于产妇产后育儿效能感的干预必要性极高,临床中与育儿效能感相关的因素较多,而产妇自身的认知度是重要的影响方面[1].本文中我们即就产后不定期访视对产妇产后育儿效能感的影响进行观察研究,研究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本院分娩的94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常规产后干预组)47例和观察组(产后不定期访视组)47例。对照组的47例产妇中,年龄20~40岁,平均年龄(29.2±5.8)岁,孕周37.2~42.5周,平均孕周(40.5±0.8)周,其中初产妇40例,经产妇7例;文化程度:初中20例,中专16例,高中及以上11例。观察组的47例产妇中,年龄20~41岁,平均年龄(29.4±5.7)岁,孕周37.3~42.7周,平均孕周(40.3±0.9)周,其中初产妇40例,经产妇7例;文化程度:初中20例,中专17例,高中及以上10例。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分娩史及文化程度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两组产妇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产后干预,主要为进行产后恢复、哺乳、抚育新生儿等方面知识的指导及干预。观察组则以产后不定期访视的方式进行干预,即对产妇进行常规的产后指导及心理疏导,然后不定期采用多形式进行干预,如不定期进行家庭访视及电话指导,另对家属进行相关护理知识的培训指导,且对访视效果进行总结,总结经验及不足,并进行改进,然后在下次访视时将新的针对性的访视内容进行指导,达到持续改进访视效果的目的。然后将两组产妇干预前和干预后不同时间的育儿效能感评分进行分别统计,并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的评估分值。

  1.3 评价标准:育儿效能感是有效评估产妇育儿的重要量表,其主要对产妇的内心活动维度和技能维度两个维度进行评估,每个维度的评分均以75分为满分,整个量表总分150分为满分,分值越高表示育儿效能感越高[2].

  1.4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中数据处理检验软件为SPSS16.0,检验方法为χ2检验与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干预前对照组产妇的内心活动维度评分、技能维度评分及综合量表评分分别为(45.25±4.56)分、(41.36±4.11)分及(85.59±5.86)分,观察组产妇的内心活动维度评分、技能维度评分及综合量表评分分别为(45.28±4.49)分、(41.39±4.08)分及(85.61±5.82)分。

  干预后1周对照组产妇的内心活动维度评分、技能维度评分及综合量表评分分别为(50.04±4.79)分、(47.87±4.36)分及(96.36±6.10)分,观察组产妇的内心活动维度评分、技能维度评分及综合量表评分分别为(59.87±5.08)分、(56.46±4.67)分及(115.80±7.42)分。

  干预后4周对照组产妇的内心活动维度评分、技能维度评分及综合量表评分分别为(57.84±4.86)分、(54.80±4.50)分及(110.24±7.36)分,观察组产妇的内心活动维度评分、技能维度评分及综合量表评分分别为(67.80±5.09)分、(65.35±5.36)分及(131.08±8.91)分。

  干预前两组产妇的育儿效能感各个方面评分均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而干预后不同时间观察组各个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后两组间均有显着性差异。

  3 讨 论

  产妇产后的影响因素较多,其中产妇的自身效能感尤其是育儿效能感是对产妇尤其是新生儿影响极大的方面,因此对产妇进行产后育儿效能感的干预极为必要。另外,临床中与产妇产后育儿效能感关系较为密切的指标较多,其中产妇自身对于育儿的知识认知度即是常见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产妇进行相关知识认知度的提升极为必要。而产后访视不仅仅是有效防控产后并发症的重要方式,且是对其相关知识认知度提升的重要方面。本文中我们即就产后不定期访视对产妇产后育儿效能感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其较产后常规干预表现出更为积极的优势,产妇产后1周及4周的育儿效能感各个方面评分均明显更高,从而肯定了产后不定期访视对产妇的积极影响作用,说明其对于提升产妇产后的育儿认知度有积极的临床效果。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产后不定期访视可有效提升产妇产后育儿效能感,对于产后的母婴健康状态均发挥着积极的改善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爱荣。初产妇产后育儿自我效能、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5):10-12.

  [2] 曹佑梅,张军,王晓惠。初产妇父母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及产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4,12(26):2407-2409.

上一篇:浅析超临界水技术对治理白色污染的作用论文下一篇:褪黑素对植物生长调节和抗逆性的作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