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茼蒿保护地标准化栽培技术论文

2020-04-14实用文

  茼蒿又称蓬蒿、蒿菜等,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苏、河北、山东等地,南北均有种植。茼蒿有蒿之清气、菊之甘香,宜可入药,茼蒿性味甘、辛、平,无毒,有“安心气,养脾胃,消痰饮,利肠胃”之功效。并且茼蒿生长期较短,适应性广,耐寒性强,田间管理简单,一般播种后40~50 d即可收获,一年四季均栽培。因此,可大力开展无公害茼蒿栽培,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经济收入。而无公害茼蒿保护地标准化栽培技术有利于提高茼蒿产量,现将保护地茼蒿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土地选择

  无公害高产栽培茼蒿的土地及环境必须符合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要求(NY5010-2001)。应选择在综合生态条件良好,远离主干道、生活和工业污染源,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地块种植茼蒿。

  2 品种选择

  选用抗病能力强、综合抗性好、品质优、商品性好的小叶品种。

  3 建棚封膜

  播种前7~10 d左右进行建棚封膜。

  4 施肥整地

  增施有机肥,施用专用肥。一般基施腐熟的农家肥35 000.0~70 000.0 kg/hm2,蔬菜专用硫基复合肥600.0~750.0 kg/hm2。肥料普施后,深翻深耕(20 cm以上),整平后作1.0~1.5 m宽畦,耙平畦面。

  5 播种

  5.1 播期 茼蒿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17~20 ℃,12 ℃以下生长缓慢,29 ℃以上生长不良,但能耐受短期0 ℃低温,种子在10 ℃以上即可萌发,但15~20 ℃发芽最快。日光温室栽培播期一般在11月至翌年2月上旬,春季大棚栽培播期在3月上中旬,小拱棚栽培播期在3月底至4月上旬。

  5.2 种子处理

  5.2.1 晒种和精选 播种前3~5 d,将种子进行晾晒和精选,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

  5.2.2 温汤浸种、催芽 将种子放在20 ℃左右的温水中浸泡12~24 h后,捞出用清水冲洗后稍晾,在15~20 ℃温度条件下进行催芽,每天用清水冲洗1次,3~5 d后,有20%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

  5.3 播种方法

  5.3.1 撒播 足墒(土壤含水量85%以上)下种,将种子均匀撒播于畦面,上覆1 cm左右的营养土,贴地盖一层地膜,以保湿增温,促早出苗。一般用种子37.5~45.0 kg/hm2。

  5.3.2 条播 按行距10 cm开2 cm左右深的沟,将露白的种子撒入条沟内,然后覆盖1 cm左右厚的营养土,贴地盖一层地膜。

  6 田间管理

  6.1 温度管理 播种后温度可稍高一些,晴天白天在20~25 ℃,夜间在10 ℃以上,4~5 d后可出苗,出苗后白天15~20 ℃,夜间8~10 ℃,注意通风透气。

  6.2 浇水施肥 苗高3 cm左右使用微喷管进行微喷浇水,但水量不宜过大;苗高10 cm左右追施冲施肥,或喷施生态活性肥;每次采收后,及时施用冲施肥(复合肥)75.0~120.0 kg/hm2。

  6.3 及时间苗、定苗 3片真叶间苗,5片真叶定苗。定苗以4 cm见方为宜;若是条播田,及时疏剔过密幼苗。

  6.4 移栽 移栽苗比直播苗长得快,植株大,大概在一个月左右就能采收。移栽到整好的地里,株行距为4~6 cm左右,然后浇1次透水。移栽后15~20 d施1次氮肥。

  7 综合防治病虫害

  7.1 茼蒿病虫害 茼蒿主要病虫害有猝倒病、叶枯病、霜霉病和蚜虫等。

  7.2 综合防治方法

  7.2.1 农业防治 采用轮作、施用腐熟有机肥来减少病虫源和病虫基数。选用抗病虫品种,进行科学施肥,加强田间管理,进行健身栽培,增强抗逆性能力。

  7.2.2 物理防治 用黄色粘胶或黄板涂机油诱杀蚜虫,放置密度为30~40块/hm2;用黑光灯诱杀蛾类、直翅目害虫的成虫;用糖醋液诱杀鳞翅目蛾类成虫等。

  7.2.3 生物防治 运用生物制剂防治病虫害,如用苏云金杆菌(Bt)防治蛾类害虫,卵孵化盛期选用可湿性粉剂等进行防治。

  7.2.4 化学防治 防治猝倒病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或65%可湿性粉剂甲霜灵1 000~1 500倍液喷雾;防治病毒病用病毒A或病毒宁500~1 0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可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喷雾;防治潜叶蝇、小菜蛾、菜青虫用25%氯氰菊酯乳油、或48%毒死蜱乳油、或1.8%阿维菌素、或5%抑太保乳油、或2%印楝素乳油进行喷雾等。单一农药最多不得超过3次,安全间隔期为7 d。

  8 采收

  茼蒿采收分为一次性采收和分期采收。一次性采收是在播后40~50 d,当植株长到15~20 cm左右,距地面2~3 cm割收。分期采收有2种方法:一是疏苗采收,二是保留1~2个侧芽割收。每次采收后,浇水追肥1次,以促进侧芽的萌发和生长,隔20~30 d,可再收割1次,每次的采收产量为15 000.0。

上一篇:超甜玉米新品种中甜300及无公害栽培技术论文下一篇:畜牧养殖技术及推广方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