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知识及文化能力培养途径研究论文

2020-04-20实用文

  摘要:根据《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2014),文化能力的培养目标可分为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能力、国际视野四个方面。文化知识的学习是来华留学生文化能力培养的基础性工作,需要将地域文化知识较好地融入到国际汉语教学中来,培养留学生的文化能力。目前看,这方面工作存在着忽略地域文化知识、没有兼顾大纲要求与留学生兴趣、文化知识教学缺乏当代性三个方面的问题。因此,在国际汉语教学中,需要采取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知识、根据大纲和留学生兴趣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现地域文化知识的当代性等措施。

  关键词:地域文化研究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341(2016)02-0098-02

  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组织编制的《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以下简称《大纲》)(2014)[1]指出:“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由语言技能、语言知识、策略、文化能力四方面内容组成……文化能力则是培养学习者具备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能力,更得体地运用语言的必备元素。”可以看出,通过恰当途径培养来华留学生的文化能力,是开展国际汉语教学、提升留学生汉语综合能力的必要内容。同时《大纲》也将国际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能力培养目标,分为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能力、国际视野四个方面。其中,文化知识的学习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在尽可能全面了解掌握中国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来华留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形成对中国文化正确的认知,从而在文化比较中,形成进一步的跨文化能力和国际视野。笔者将着重探讨在文化知识学习中如何用地域文化知识培养留学生文化能力。

  1当前留学生文化知识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国际汉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出发,可以看到,教学中在用文化知识培养留学生文化能力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下面这些问题。

  1.1忽略地域文化知识

  虽然在国际汉语教学研究中,研究者也常常论及中国文化知识的教学,但是针对各地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却鲜有研究。而如何在国际汉语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地域文化知识的教学,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话题,因为运用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地域文化知识,可以充分发挥来华留学生在中国的学习、生活的优势,促进留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当地文化传统,从而更为深刻地了解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达到培养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进一步促进留学生汉语综合运用能力提高。

  1.2没有兼顾大纲要求与留学生兴趣

  目前针对留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的教学,没有很好地兼顾《大纲》的要求和留学生的实际文化兴趣。虽然在《大纲》的各个级别的文化知识培养目标中,都列出了很多富于针对性的文化知识点,但是落实到留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中,常常存在教师的教学重点和留学生的文化兴趣点不一致的现象。例如,魏崇新通过调查发现,历史文化遗产与传统京味文化是吸引留学生到北京学习的主要原因,与自然风景相比,留学生更喜欢、熟悉名胜古迹、胡同、四合院等传统历史遗产,认可度最低的是京剧[2]。从这个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留学生更愿意去接触显性的文化遗存,如古代建筑、名胜古迹等,同时也更愿意体验生活化的文化遗产,感受一个地方的生活方式。而在实际文化知识教学中,我们常常会把重点放在戏曲、朝代等留学生并不十分感兴趣的知识点上,因此也无法很好地实现《大纲》中规定的培养目标。《大纲》的一级文化知识目标提出,要让留学生“初步体验中国文化中的物质文化部分,如食品、服装等”。如果我们忽略留学生的汉语能力,忽略留学生对中国社会生活知之甚少的实情,采取满堂灌的形式,就无法达到让留学生真切体验中国物质文化的目的。在二级、三级文化知识目标中,《大纲》分别提到,要使留学生“初步体验中国文化、艺术、节日庆祝等”“基本了解汉语中最常用的成语故事和典故的文化内涵”。经过在中国一个学期以上的学习,留学生已经掌握了最基本的汉语交际能力,也实地体验了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并产生了一些关于中国文化的新困惑。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如果不结合地域生活,只是泛泛介绍中国文化中的节日元素,就会造成教学内容与留学生实地的体验不相符的情况。同时,如果在介绍典故的文化内涵时,对最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典故采取漠视的态度,也不能很好地体现出留学生在中国本土学习的优势,留学生也不能真正了解这座曾经学习、生活过的城市,与中国文化的隔膜也无法很快消除。

  1.3文化知识教学缺乏当代性

  在文化知识教学中,还存在着厚古薄今的倾向。针对留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教材,往往把更多的篇幅放在中国漫长历史的梳理上,对当代中国人的真实生活,缺乏全面而生动的介绍,具体到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地域文化知识点,就更少涉及了。这就会导致留学生对当代中国缺乏了解,这也阻碍了培养留学生知华、友华的情结。

  2用地域文化知识培养文化能力的途径

  针对来华留学生文化知识学习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总体来看,需要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去加以解决。

  2.1深入挖掘杭州地域文化知识

  要提高对使用地域文化知识培养留学生文化能力的重要性的认识,深入挖掘适合国际汉语教学的地域文化知识。根据浙江省教育厅统计,2015上半年全省高校外国留学生共计17039人,其中长期生14745人;2015年全省高校留学生共计25964人,其中长期生21398人,可以看到仍然保持了增长的势头。这其中相当一部分留学生在杭州学习、生活。而杭州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西湖、大运河两大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加起来,让我们看到,需要深入挖掘适合来华留学生国际汉语教学的地域文化知识,增进在杭留学生对杭州地域文化知识的了解。

  2.2根据大纲和留学生兴趣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

  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大纲》的要求和留学生的实际文化兴趣,统筹解决地域文化知识教学问题。上文提及的食品文化、服装文化、文化典故等方面内容,均需要根据地域文化特色作出合情合理的教学设计。对于杭州的食物,可以借由教师的讲解,使留学生了解到学校及寝室周边各种风味的餐饮服务,同时带领留学生到超市、菜场实地参观,使留学生对当下杭州最真实的饮食习惯有初步的了解,也为汉语零起点的留学生在杭州学习生活的展开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对有典型意义的杭州美食,如东坡肉、西湖醋鱼、宋嫂鱼羹等,则可在图片、视频展示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使用外语进行介绍。文化考察途中,也可以安排留学生品尝地道的杭州传统美食。服装同样是生活的必需品。除了带领留学生参观现代购物中心,体验当下中国人的服饰文化以外,传统服饰方面,如何结合杭州最富有特色的、留传至今的丝绸文化,使留学生理解丝绸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在历史上对杭州地区、对江南地区的发展,以及对江南形象的形成所起的作用。在位于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我们也可以看到,杭州丝绸文化的发展是与中国历代服饰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基于本阶段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更需要配合丝绸服饰的实物展示,介绍杭州丝绸文化历史,介绍中国文化脉络。从文化典故来看,最广为人知的大概包括梁山伯与祝英台、白娘子与许仙、苏东坡、虎跑梦泉,等等。在本阶段的汉语学习中,结合图片或现场情境,尽可能地使用留学生已经能够理解的《大纲》一至三级汉字,讲解杭州文化典故。这既是对其文化能力的一种培养,同时也能通过语言知识的使用,达到提高其汉语言能力的目的。虽然,根据前文所引用的魏崇新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到,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在理解和接受上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在杭州地域文化典故讲解中,恰当、适量地引入越剧《梁祝》等的内容,也能加深留学生对这些文化典故的印象,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戏曲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从节日风俗来看,留学生在这方面的接触更为直接。经过半年以上的学习,留学生基本都经历了一到两次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些节日前后,根据汉语水平的差异,围绕端午西溪龙舟会,中秋三潭印月、平湖秋月观赏月景,腊八节腊八粥等杭州节日习俗,开展讲授、讨论活动,有助于留学生深入了解节日的文化内涵,融入当地民众的节日庆祝中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情感。

  2.3体现杭州地域文化知识的当代性

  为了避免留学生中国文化知识教学中当代性缺乏的倾向,我们需要将体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杭州地域文化知识注入和融合到国际汉语教学中来。杭州文化不仅仅只有历史,而且也有创新,有未来,有世界情怀。当前,中国正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3]。《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年度报告(2014年)》也指出,要摆脱就教育论教育的思维方式,进一步加强高校与大国战略的对接。因此,国际汉语教学中,也要充分发挥杭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的优势,引导留学生关注杭州西湖云栖小镇、余杭梦想小镇、富阳硅谷小镇、临安云制造小镇、下城跨贸小镇等与信息经济有着密切联系的发展样本,引领留学生积极关注互联网应用、信息消费、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等经济发展新态势下的信息经济新话语。用对信息经济新话语的理解和掌握,增加国际汉语教学的实用性、针对性、前瞻性,增强较高汉语水平阶段国际汉语教学的国际视野深度,从而与“一带一路”战略形成良性、深入的互动,用充满时代气息的杭州地域文化知识,培养留学生国际视野、文化能力,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互利合作,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理解和认同。

  3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本土对来华留学生开展国际汉语教学,具有在其他国家进行国际汉语教学所不具备的一些优势。通过采取深入挖掘杭州地域文化知识、根据大纲和留学生兴趣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现杭州地域文化知识的当代性等措施,可以将传统、现代交织的杭州地域文化知识较好地融入到国际汉语教学实践中去,使留学生既能够接触到杭州的传统文化知识,让其能更充分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积极引导留学生接触更为丰富、真实的现实社会生活,让他们对当下中国百姓的生活有更为充分的认识,同时也积极帮助他们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了解、掌握杭州在信息经济方面的最新发展成果。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努力,再加上其他方面中国文化知识的学习,就能更好地将留学生的文化能力提高到《大纲》所要求的水平上去,并提高留学生的实际汉语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

  [2]魏崇新.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性研究———以北京高校留学生为例[J].海外华文教育,2015,(2):169—179.

  [3]王文,刘英,孙昌卿.发挥浙江在“一带一路”国际贸易支点城市的重要作用[J].浙江经济,2015,(13):27—29.

上一篇:高校茶文化课程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途径论文下一篇:校园文化建设强化途径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