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思考论文

2020-04-26实用文

  摘要:高等学校是我国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而人才的本质特征在于创造。目前,在我国只有少数学校开设创造力的培训课程,大学也缺乏对大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与培养。因而,大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匮乏是我国大学生面临的突出问题。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我国高校在创建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创造力;创造教育

  许多著名的心理学家都认为人拥有巨大的潜在能力。在这些潜力中,创造力又属于最有价值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世界各国在发展道路上的竞争必然归结为创造力的竞争。因此,研究人的创造力,开发人的创造能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 什么是创造力

  创造力是正常人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凭借积极的个性、独特的智能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主动实现新颖价值的综合本领。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其中包括逻辑思维能力、联想与想象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和灵感思维能力。

  脑科学认为,创造力是一潜在的脑功能,创造力的培养开发。就是通过教育的方式,激发人们潜在脑功能的发挥,也就是通过培养训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脑功能的创造潜力。

  二 创造教育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有创造教育,而创造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创造学。创造学是研究人们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及其他领域中创造活动,探索其特点、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综合性科学,也是以人类创造活动、创造思维、创造环境、创造人格及开发创造力、培养创造精神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科学。

  美国是创造学的发源地,早在1936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就对职工开设了创造技法课程;1948年,麻省理工学院等著名大学都将创造学列为教学内容。

  我国对创造理论的研究也是早有认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于1936年就大声疾呼“创造教育”并应邀赴美讲学,但是,真正作为一门学科,较系统地研究创造学理论还是1983年从国外引入开始的。创造力既是社会经济进步的主要动力,也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因此,在知识经济的新形势下,深入研究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 制约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高等学校是我国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而人才的本质特征在于创造。目前,在我国只有少数学校开设创造力的培训课程,大学也缺乏对大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与培养。因而,大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匮乏是我国大学生面临的突出问题。而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因素

  多年来,高校的教学管理僵化死板,学分制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个性化教育的基本措施,但目前各个高校所实行的学分制大多是从以前的学年制演变而来,学生选课的自主性不强,至于学生要想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转系、转专业则更难。

  另外,我国的高等教育至今依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试方法,学生往往通过死啃书本、死记硬背的方式完成大学课程的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和考试形式是学生养成围着老师转的习惯,缺乏怀疑和批判精神,也抑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教师因素

  教师缺乏创新素质直接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依赖于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的引导,然而当前大学教师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具体表现在教师然沿袭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将知识点讲透是每个老师努力达到的标准,它虽能有效地使学生掌握现有的知识成果,但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另外,教师的权威观念抑制了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大学课堂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并鼓励个性和创造性发展的场所。然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习惯于学生作为一个倾听者,教学缺乏宽松活跃的氛围,不能给学生展示智慧和才华的机会,这种教学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潜能的发挥。

  (三)学生自身因素

  大部分学生只善于正确无误的掌握结论性知识,很少对其中的某些观点产生质疑,他们只注重问题的解决,不注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对创造有心理阻力,一提起创造,多数学生认为这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事,离普通人太遥远。但我们知道,创造力可以分为普通创造力和特殊才能创造力,人人都应是创造之人。

  另一方面,学生缺少创造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和方法是开启创造力的最有效的工具。据我们发出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学完创造学课程和未学过创造学课程的.学生相比,自信心、主动能力、控制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四 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策略

  第一、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要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大学生,就必须有创造型的教师。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具备实施素质教育所需的理念、学识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全面理解和贯彻教育的主体性原则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要改变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只强调结果,而不注意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只重视知识的积累,而忽视知识的创新等弊病。教师在课程讲授中,要把知识的传授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结合起来,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灵活地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特别是要指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从而使学生在大学阶段对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的过程有较全面的了解和亲身参与的机会,并在参与中提高创造能力。

  第二、培养学生进行创造的自信

  缺少创造的自信心,这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许多学生认为创造是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发明家的事,自己没有创造力。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自信方面,首先要给学生提供创造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创造性学习知识,让学生对创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次,对学生创造性地提问、创造性地解答问题,教师要及时肯定、表扬,鼓励学生进行创造。再次, 对创造性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让学生自己克服, 使学生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变得敢于创造、乐于创造,对创造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要教育学生正确地去面对,学会总结经验教训,培养学生坚强的创造信心。

  第三,注重科学研究。引导大学生进行创造实践

  早在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就提出大学教学必须与科研相结合,大学生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进行科学研究,这实质上将大学教学作为培养和进行创造力实践的过程。通过做实验、参与课题研究等一系列实践,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勤于思考,勇于探究,对培养锻炼和提高研究能力很有帮助。实践与创造力的关系非常密切,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是为了产生新产品、新形象并最终服务于人类社会,创造性成果是否为社会所接受,还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而实践活动本身也是创造力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因此,应该鼓励和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一方面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实践认识新事物,获得书本上无法获得的新知识,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己,丰富自己,培养自己的创造力。

【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思考论文】相关文章:

1.浅谈珠心算与创造力培养的论文

2.儿童创造力的培养的论文

3.幼儿创造力的培养的策略分析论文

4.基于就业能力培养的学生管理思考论文

5.女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研讨论文

6.语文语感能力培养的论文

7.体育兴趣的培养的论文

8.有关青年教师培养的论文

上一篇:浅谈关于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论文下一篇: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