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路径论文

2020-06-17实用文

  一、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理念滞后,功利色彩浓厚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还不长,从大学生到教师乃至高校层面,对创新创业教育都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到位、培养目标不清晰、定位不明确等诸多问题。有的教师认为创业教育是促进就业的手段,应由就业指导中心、团委、学生会以及辅导员来负责;有的教师认为创业教育就是通过第二课堂开展实践教学,主要以活动、讲座、竞赛等方式来开展,不需要建设专门的师资团队;多数教师更是功利地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开店、办企业和做生意,就是培养未来的“老板”和“企业家”,应由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的教师负责实施。创业教育被当成是少数创业精英“企业家速成”的教育。创业教育主要局限于操作层面和技能、技巧层面,从而导致创业教育与基础知识学习的脱节。这种认识和实践完全忽略了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深层基础,把创新与创业平庸化为单纯的技巧与操作。显然,这种拔苗助长式的创业教育活动违背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没有把创新创业能力即开创性和创造力的培养看成高等教育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个部分,在教学管理方面更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塑造大学生的创业型人格;达不到全面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整体素质的教育目标。

  (二)创业实践经验不足,与市场严重脱轨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授课教师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求授课教师具备丰富的创业实践指导能力。因此,具备企业职业经历和创业实践经历是创业教育教师最重要的素质要求但是,目前在从事创业教育的高校教师中,不管是专职的还是兼职的,有企业从业与管理经历的非常少,有过创业体验的更是凤毛麟角。他们大多不熟悉企业的运作、运营、管理与经营,对在创业过程中所碰到的困难、业务的拓展、各种关系的处理、企业发展规划等实务性的操作更是不精通。由于教师队伍亲身参与创业的实战经历较少,对创业的理解仅停留在理论阶段,照本宣科式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脱离了社会需求,与市场严重脱轨,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大学生创业的现实需求,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创业环境。

  (三)教学方法落后,实效性不强目前大学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等,还处在探索阶段,甚至在很多高校还是空白。在课程设置方面,兼职课多、专职课少;在师资方面,兼职教师多、有创业经验的权威师资少;在教学内容方面,理论多、实践少;在教学方法上,由于缺少创业实战经验,教师们也无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总体上还是习惯于“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法只是偶尔使用。这种传统的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思考问题、敢于挑战权威的优良品质,更不能建立学生市场开拓意识、引导学生发现市场、把握市场机遇的事业敏感性,最终难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二、加强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

  (一)创新教育理念,把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要具有前瞻性的创业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把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融入专业教育来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由此可见,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不应仅仅功利性地停留于眼前的就业、创业难题的破解,更在于一种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的发展与创新,在于实现就业指导、创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统一和结合。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面向全体学生的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系统工程,需要全体师生员工全员参与,而不只是部分教师负责。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要扭转只针对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以具体创业技能培养为主要目标的功利色彩浓厚的“狭义创业教育”观,树立“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以全体学生作为创业教育对象,以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根本目标。

  (二)塔建培训与实践平台,着力培养“理实一体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由于我国高校中现有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大多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而来的,真正科班出身的很少,特别缺乏创业实践经历。因此,要想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着力构建一支高素质、高技能、跨专业、校内外结合、专兼职动态发展的“理实一体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1.创业教育理论培训。“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以活动、沙龙、讲座、竞赛等方式开展的第二课堂教学,它还是一项面向全体学生的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系统工程,必须以正规教学内容纳入第一课堂教学。创业教育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它涵括了经济、管理、投资、财务、营销、人力资源、公共关系、技术、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广博而深厚的理论功底、扎实的创业基础知识和高超的创业理论教学水平,是一个“理论型”“、专家型”的学者。职高校创业教育教师必须开展全面的培训。各地应组建省级的“创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有效整合教师培训资源,充分利用原有的远程教育培训平台,推进教师培训网络联盟计划,构建新型的教师培训体系,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创业教育实践培训。创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授课教师不仅仅只是“理论型”、“专家型”的学者,更应该是“创业型学者”或“学者型企业家”,而缺乏企业管理经历和创业体验又恰恰是高校专业教师的“短板”。必须塔建好实践培训平台,完善多渠道的交流机制,“走出去”与“引进来”双管齐下,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校企合作”创业实践合作机制,切实加强教师企业实践能力的培训。“走出去”指的是师资培训要走出校门,进入企业。一方面,各高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由教育部举办的“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以及团中央致力推广的“KAB创业教育培训”等高水准的创业教育培训,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教师深入企业,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经营、市场开发、运作与发展等实践工作。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创业园区和创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创业体验机会,甚至可以鼓励有条件的教师在不影响教学工作的前提下自主创业开办公司,开创一种“干中学、学中教”的新模式。“引进来”是指聘请一批成功的企业家、初创业者、主管企业的政府相关部门官员、企业孵化管理者、风险投资家等作为高水平专业人才担任兼职讲师与创业导师,全程参与创业教育的培训、授课以及指导。

  3.创业教育教学方法与授课方式的培训。创业教育与传统的课程教学最大的区别是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与实践性,提倡让学生在“干中学”。教师必须转变思维,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将课堂教学与讲座沙龙、创业竞赛、模拟创业等活动方式有机结合,多途径、宽渠道地让学生真正参与创业教育全过程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三)完善评价机制,大力激发创业教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素质为目标,这种内化的目标效果很难进行即时、有效的量化测评与考核。此外,大多高校的创业教育教师是专兼职相结合,他们隶属于不同的院系和管理部门,有相当一部分还是外聘的,人员流动性比较大,考核评价不易。再加上不少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时间不长,有的还处于试验阶段,组织管理体制还没有真正确立。可见,多数高校创业教育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还未完善,教师的教学工作缺乏制度保障,这些都阻碍了教师开展教学和研究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建立创业教育教学督导制度和工作责任制度,以制度来规范教师的工作和责任,推动教学团队的建立。其次,建立以“学生评教为主、专家评教为次,实践教学为重、辅之理论教学”为核心的创业教育考评机制,将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自主创业率、创业成功率等指标纳入专业人才培养及学生就业评价考核体系,全面、公开、公平、公正地评价教师的创业教学工作,引导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教学为本”的教育理念。最后,建立创业教育激励机制,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高校要从讲授考核、职称评定、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政策,对优秀的“理实一体化”创业教育教师给予表扬、奖励与宣传,同时与晋升、待遇等利益直接挂钩,激发其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路径论文】相关文章:

1.高校创业教育实施路径探讨论文

2.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探析论文

3.对高校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论文

4.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解析论文

5.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路径论文

6.高校创业教育改革发展路径论文

7.高校创业教育论文

8.高职院资产管理队伍建设路径探讨论文

上一篇:房建施工中的安全管理研究论文下一篇: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