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思考论文

2020-06-17实用文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坚持人的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是什么呢?首先我们要清楚什么是文化观,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文化及其相关联问题的评价和看法的总和。因对哲学文化的理解观念不同,所以有多少哲学就有多少文化观。那么,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主要观点是以人的劳动实践出发,对文化发展普遍规律的深刻揭示,提倡的是以人为本的文化,也就是“人化的自然”,所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能够推动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进程,人的主体性,就是指人的主体意识和倾向,以及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各种功能属性的总和。何谓主体性的活力呢,也就是指人旺盛的生命力。从经济活动的主体“人”的作用来看,人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经济本身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生命力能够通过经济发展的兴旺与衰退得以实现,只有人才具有增长经济价值的能力。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理论前提就是人的生产实践,其本质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生产力要素中人是首要的生产力,在创造性的劳动过程中,能使潜在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客观存在的生产力,人是经济活动过程中的经济资源,是发动者和调控者,经济的活力也就只有人的主体性才能得以发挥。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坚持在意识形态中的贯穿性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文化的意识形态体现出重要地位。“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包括的范围特别广泛,只要是人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都属于文化。我们可以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依据,阐述两种意识形态,一类是意识形态部分,如哲学,政治,艺术,宗教,道德,法律等观点,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和社会存在的意思中形成的思想理论。一类是非意识形态部分,认为意识形态是虚拟的不是现实存在的,是人对于世界和社会的各种看法或观点。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道德、宗教等与其各种形式的意识形态都是没有历史发展过程的,就是说意识形态不是独立性地存在的,是人类物质生活实践的产物,是人类最求实践活动的思想观念。

  (三)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坚持文化的民族性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主要观点是以人为本,坚持文化的民族性。民族性是先进文化的根基。一个国家民族的兴衰与文化密不可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桥梁,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特性,能将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命力深深熔铸在凝聚力之中。在社会中交往中,不同的民族文化继承着本民族经济的发展,丰富、吸收、融合与外界交往的文化,激发民族性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归属感和对社会的认同感,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的复兴,起源于思想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民族的沉沦,往往始于文化上的沉沦。当代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之所以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长盛不衰,其重要的原因,能够创造出有个性的民族文化,它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中国民族文化实现了四次与外来文化的融合。(1)印度文化伴随着佛教的`输入,与中国儒学、道家学说的逐步结合。(2)天主教、基督教的输入,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3)马克思主义以民主和科学为主的西方文化的输入,使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革。(4)西方现代科学和文化的输入,使我国文化更为丰富多彩。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我国民族文化相结合,与我国文化建设,理论实践相结合,逐步完善了我国文化特有的独立的民族观。正是有了与外来文化的结合,才能积极地融入世界文化潮流,增加中国的文化实力,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塑造中国文化特有的魅力,对世界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文化强国的客观需要

  所谓公共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就是文化活动和生活文化总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概括有(1)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2)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体系(3)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4)文化娱乐服务体系(5)文化传承服务体系(6)文化传播服务体系(7)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七个方面。为什么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呢,公共文化是最基础、最核心的文化,它具有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等特点,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关系着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关系着我国民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保障,关系着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早日实现,关系着我国广大民众的福祉,关系着我国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先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建设文化强国的客观需要,对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建设和谐社,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我国农村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快速地发展起来,农村的文化需求日益增强,因此加强农村建设要以满足精神文化的需求,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促进民众的思想观念,给农村增添文化和产品市场气息,为实现文化育民搭建平台,只有加快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才能提升民众脱贫致富的本领,才能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加速奔向小康生活。

  (三)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是保障农村民众基本文化权利的需要

  农村与城市相比是比较落后、贫困的地区,在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中,都与城市有着较大的差距。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关键就是文化,文化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是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和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加强农村公共文化理念的建设,可以正确地引导民众开展文化活动,丰富文化生活,在先进的文化理念指引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因素。

  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费不足制约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我国是农业大国,虽然国家用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财政支出逐年稳步增长,但针对广大的农村,文化业务经费和文化设施经费出现严重不足,这种缺乏有效的资金投入和基本经费保障的状况,严重制约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又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城乡差距较大,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的客观现象,致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比较单一,造成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得不到充分体现,无形中制约了文化服务工作的正常发展,导致公共文化阵地缺乏。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设施落后

  农村的文化服务设施陈旧老化,加之各级财政对农村文化服务投入的资金不足,现有的文化设施又难以满足公共文化的需求。虽然农家书屋、乡镇文化站等硬件设施基本达标,但内部的软件设施还需要大量的投入,有的农村就将农家书屋、乡镇文化站等公益性场所推向市场,靠其创收,以减少财政开支,使原有的公共文化设施被市场经济化所代替,而导致农村文化设施更加欠缺和不完善。

  (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人才匮乏

  多年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员都是身兼数职,综合素质偏低,年龄偏大,接触新鲜事物的能力不足。造成专业人才缺乏的原因是,待遇偏低,职称晋升机会少,人员流动频繁,无法吸引和留住专业人才,一些优秀的民间艺人,也因后继无人而难以有所作为。这直接影响文化服务工作的正常进行,导致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水平降低。

  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问题的破解思路

  (一)建立科学规划管理体制,明确农村文化建设目标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必须与城市化建设目标相一致,要针对农村的管理体制不断地发展创新,重点是构建公共文化体系的基础,明确公共文化发展的任务和要求。合理规划建设模式,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地科学规划管理。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真正地服务于农民,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和参与欣赏文化活动的水平,缩小城乡文化差别。

  (二)多渠道筹措资金,补充财政投入的不足

  在国家大力投入资金的前提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搭建基本完成,农家书屋、乡镇文化站等硬件设施基本达标,但内部的软件设施还需要大量的投入,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广开渠道,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同时各级财政依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有计划地增加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

  (三)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

  只有建立高素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发挥其服务作用、传播作用,才是繁荣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保障。可以采取多渠道人才培养的模式,招收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活跃文化生活的作用,把优秀民间艺人送入专业文化队伍或高校进行业务培训,努力塑造一支乡村自办文化精英队伍,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做补充,充足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是有效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前提保障。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思考论文】相关文章:

1.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论文

2.公共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论文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推进会简报

4.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推进会简报

5.数字化环境中的公共文化服务论文

6.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中公共文化服务的作用论文

7.公共服务论文

8.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论文

上一篇:数字化环境中的公共文化服务论文下一篇:公共体育服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