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苏伯尔学习理论下的中职教学论文

2020-06-20实用文

  一、引例释疑,突破难点

  奥苏伯尔认为,要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另一个重要条件是学习材料必须具有所谓的潜在意义。即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习材料在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学习者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简而言之,就是我们在进行教学活动前,必须弄清楚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是否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可与新学习的材料发生联系并提供知识学习的生长点。《旅游心理学》中很多的概念、定义、原理初次接触感觉非常抽象、概括甚至难以理解,说到底,这些概念、定义、原理其实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和提升。因此,我们在教学奥苏伯尔学习理论前,必须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充分了解我们的学习对象,尤其是充分了解我们学习对象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基础与新知识学习材料有密切关系的已有概念、定义和原理的掌握情况,以便我们在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发,着力寻找理论和实践的联结点,从而突破难点、疑点和盲点,为系统掌握知识铺平道路。这是我们在教学设计时选择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依据。

  比如,关于“气质”概念的教学。书本上给出了“气质是人的心理行为的动力特征”这一定义,事实上这其中还包括了两个概念:心理行为和心理行为的动力特征。心理行为与“脾气”一词的意思基本一致,较容易理解,而心理行为的动力特征的理解就比较困难了,成为这部分的难点。对于心理行为的动力特征,书本上只用描述性语言作了简单介绍,这里我们就必须补充大量的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来说明,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所谓心理行为的动力特征就是指心理行为发生时变化的快慢、力度的强弱、表现的显隐以及均衡的程度等方面的.特点,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

  引例释疑,可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生长点,既符合学生由具体向抽象的思维发展规律,更符合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的要求。但是,有一点要注意,举例是手段,是为了唤起学生已有的表象,为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提供基础。因此,举例应从有助于学生掌握概念、理解原理、效法措施出发,要仔细斟酌、推敲,切忌为举例而举例,手段必须为目的服务。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运用对比方式,推陈出新,从而充分揭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和理解新知。如我们在学习理解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后,在学习“旅游心理学是研究旅游者和旅游从业人员旅游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这个概念时,就必须充分利用好“心理学”这个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采用比较分析的方式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概念的异曲同工之处。这同样符合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的理论。

  二、反馈质疑,强化新知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即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将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发生实质性的联系,从而让新旧知识相互间发生同化、顺应或改造,最终使旧知识得到充实、扩展和更新,新知识获得真正的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信息的价值在于传输和反馈。同样,笔者认为,新知识的学习、活化和掌握也只有通过传输和反馈,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接受与利用,实现知识的共享、再生和创新,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提问、自测、比较、归纳等多种形式进行反馈,及时捕捉学生学习新知掌握新知的反馈信息。

  一方面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奥苏伯尔学习理论强化新知;另一方面可让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最佳的积极活动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学习《旅游心理学》中“人的心理的实质”这部分内容时,一般是分三个层面引导学生逐层理解,即“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而且基本上都采用正面举例的方式论述。笔者认为,如果在每个层面讲解结束后设计几个反馈提问,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有了人脑就一定会产生人的心理吗?为什么?人的主观能动性越强,说明人的心理品质越好吗?为什么?人只要多接触客观现实,心理就能得到不断发展吗?为什么?这几个反戈一击的问题,学生如果都能正确问答,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学生已经准确掌握了这部分内容;如果学生一时不能正确问答,教师可引导分析,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使新知识真正获得实际的心理意义。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课堂上察言观色、练习中寻找问题、考查后反馈小结是及时捕捉学生新知学习反馈情况行之有效的做法,值得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探索和灵活应用。

  三、浓缩归纳,重构体系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从而使新旧知识相互同化、顺应或重组为更高度分化的新的认知结构,最终实现融会贯通。奥苏伯尔认为,这种实质性的联系组织得越好,学生往往就学得越好,有意义学习才能最终实现。学生在学习“旅游者的需要”这一部分内容后,紧接着学习“旅游者的动机”,如果仅仅根据书本上出示的动机概念来理解动机,学生肯定会觉得困难。我们不妨作这样一个描述:“人的需要随时随地都会产生,是不是所有的需要都会转化为行动呢?并非如此,许多需要只是稍纵即逝,只有少数特别强烈且强烈到一定程度的需要才会成为直接推动人行为的动力。

  需要成为直接推动人行为动力的时候,需要也就转化成为了动机。因此,奥苏伯尔学习理论动机是需要的转化形式,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原动力,动机是激励人行动的原因。”通过上述语句的描述,新知“动机是激励人行动的原因”与已有知识“需要”间真正建立了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通过引例释疑及反馈质疑,学生在大脑中便储存了许多零星的、不完整的信息碎片,在一定意义上讲,这些零星的、不完整的信息碎片如果不能整合为一个更高层次的信息结构体,学习者就很难建构更高层次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有意义学习过程中,除了学习心向、潜在意义和心理意义等重要条件外,还必须打破所学学科知识的章节界限,及时地把所学的知识以新的方式进行浓缩归纳和重新组合,形成更高层次、更有内在联系的新的信息块、信息组和信息体,从而为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体系奠定基础。浓缩归纳,重构体系,这是有意义接受学习最终实现的标尺。

  有意义接受学习是课堂学习的基本形式,它在中职教学中有其独特的优点,但有意义学习并不排斥自主学习、发现学习等其他形式的学习,任何一种学习形式都有其自身的缺陷和不足,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找最适合的学习方式,因为最适合的才是最佳的。

【奥苏伯尔学习理论下的中职教学论文模板】相关文章:

1.创新能力下的中职教学论文推荐

2.心理学教导下的中职物理教学论文

3.中职美术教学论文

4.语言学习理论与口语教学论文

5.中职数学教学论文

6.中职英语教学论文

7.中职教育教学论文

8.中职钢琴教学论文

上一篇:多元智力角度中职教学论文推荐下一篇:中职英语教学论文